报告文学丨尹红芳乡村振兴中一个教育局长的

乡村振兴中一个教育局长的突围之路

文/尹红芳

江华县地处南岭腹地,自古以来被外人视为荆楚蛮荒之地。唐朝时,因县城在阳华岩附近的河边而得名。唐朝大文学家元结公元年任道州刺史时游阳华岩曾赞叹道:“吾游处山林几三十年,所见泉石,如阳华殊异而可家者,未也。”千百年来,江华以其独特的民族风情和富丽的自然资源,让来访者啧啧称奇,然而,它僻远的地理位置,又让其默默无闻并长期发展滞后。

这个集“老、少、边、穷、移”于一体的县,近几年,在教育领域却如一声惊雷,划破长空,取得了令人刮目相看的丰硕成果。

你不会想到,年财政收入不到10亿的贫困县,最好的房子和建筑是学校,待遇落实最好的是教师,幸福指数最高的是教师。

在这里,教师的年平均收入高出公务员近元。乡村教师高于县级同职级人员工资14%,比同等职称的县城教师最高的可达3万元,“越往基层,越是艰苦,待遇越高”。当有其他县区的学校来江华挖人时,很多教师都不愿意走。

在这里,校园充满文化味、乡村味,可谓书香袭人,百草飘香。孩子们对舞狮、舞龙、剪纸、扎染、锦绣,等等,熟极而流,在这里,“一校一品”“一班一特色”“一生一特长”“一师一专长”,让每个孩子幸福感暴涨,寓教于乐,“玩得过瘾”。

在这里,全县域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其“七有五融合”模式,年曾被教育部评为“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优秀案例。年,被教育部评定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被省人民政府评为教育强县。而江华整体脱贫的时间,是年。

在这里,曾召开乡村教育“江华模式”全国推介会,全国22个省市区的余位教育专家、学者总结推广乡村教育“江华经验”。全国政协常委、副秘书长,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会长朱永新走进学校调研,对其深表赞许:“江华乡村教育大有作为!”

可是,你却想不到,几年前,这个县的教育生态却是另一番模样。

本世纪以来,直到年初,江华教育一直没有跟上经济社会发展的脚步,办学条件差,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教育管理者思想保守,教师教育教学观念陈旧;教育教学质量徘徊不前,品牌特色无从谈起;交通不便,优秀老师留不住,外地老师又很少有人来;学生在市级及以上的体育、艺术比赛或活动中获奖的和教师参加市级及以上教育比武活动获奖的寥寥无几。特别是年,江华教育腐败窝案出现后,江华教育生态出现前所未有的危机。

有教师曾回忆当时教育基础设施的简陋:城区4所小学,教学楼不足,最大班额超过80人;处于县城中心的江华创新实验学校,寄宿生还住在老式的饲料厂的仓库里,晚上经常有老鼠光顾;逸夫完全小学的学生宿舍还是土坯房,窗户用几张塑料膜遮住,还不时透风,被风吹得呼呼直响;90%的学校没有教师公寓或周转房,教师挤住在简易的筒子楼,有的4人住一间房子。

人们不禁会想,这些年,江华的教育为何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江华的教育生态,是如何修复得如此迅速?是什么样的人,才能办出这样出色的成绩取得出乎众人所料的成果呢?

其实,江华的教育人都明白,江华教育这些年的“出类拔萃”,离不开一个人,他,便是江华瑶族自治县教育局局长唐孝任。

唐孝任的科学设想

夜色四合,万籁俱寂。江华这座湘南小城,洗尽了白昼的喧嚣与铅华,天空如泼墨一般,只余淡淡月影和点点星辰;地上,行人稀少,灯火阑珊,人们大都进入了梦乡。而在此时,江华县教育局的一间简陋的办公室里,唐孝任时而掩卷沉思,时而奋笔疾书。

唐孝任正在看的书,名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这是一本年出版的书籍,书页早已泛黄,书上呈现的斑驳黑点,若隐若现地呈现着丝丝历史痕迹。

这本书已然跟随唐孝任二十余年,它作为唐孝任的人生指导书,犹如他的影子,时刻伴随在他身边。用唐孝任的话说,这是一本能让他遇到任何事情都能安静下来的一本书,不管是顺境还是逆境,都会给他指引方向,让他遇到任何问题不再迷茫。

此时,唐孝任对这本书更是依赖有加。

这是年12月,唐孝任被组织任命为江华瑶族自治县教育局局长,此时,正是江华教育危难之际。

其时,江华教育系统腐败案爆发,教育生态被破坏,教育形象被损害;全县办学条件、教育基础设施与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的“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要求,相距甚远;师德师风、学生的德育、心理健康教育、家庭教育以及留守学生教育亦不容乐观,教育教学质量成为江华教育人担忧的问题和困境。

唐孝任想起自己曾经在江华县大圩镇担任党委书记时,遇到一些问题和突发事件,常常可以从这本书里找到答案。他开始回忆起一幕幕往事:他是怎么处理那些事情的呢?遇到问题,他思考引发原因在哪,其中的主要矛盾是什么,他想,抓住主要矛盾和产生的原因,不就是找到问题的根源和解决的方向了吗?

已然凌晨,唐孝任如释重负地松了一口气,轻轻地合上书本。

他开始回忆自己十来年的职业生涯。年大学毕业后,他曾在基层担任八年教学老师,之后,教导主任、副校长;再然后,担任县委宣传部副部长,继而大圩镇党委书记;直到年,又回到教育系统,担任江华县教育局副书记副局长。这些年,经历了什么?做了什么?得到了什么?

唐孝任的脑海里,呈现一个个鲜活的人,一件件丰满的事,他把这些人和事仔细地捋了一捋,将其中的收获和经验,写在纸上。

总结过往,才能面向未来,这是唐孝任的工作习惯,他想给自己更多的启发。

但他知道,要发现问题,摸索经验,必须到实践中去。

唐孝任继而又开始明察暗访地进行调研。之后,同百余名管理人员和老师座谈。一个又一个清晰的问题,开始萦绕他的心头。唐孝任思索:江华要办什么样的教育?校园设施要如何快速变化?教师队伍建设如何体系化?整个教育生态又如何修复?

年春节后上班的第一天,江华县教育局的党组会上,唐孝任率先问道:年,当时的总理温家宝在看望钱学森的时候,钱老曾经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在座的各位有什么感触?

一时间,唐孝任的“为谁培养人,谁来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四问,从局党组会传向全县。这次会议,揭开了江华教育系统轰轰烈烈的思想解放大讨论的序幕。对江华教育而言,这是一次扭转教育改革与发展方向的党组会,也标志着江华教育从此踏上了从困境中突围的新征程。

是的,江华教育是“育分”,还是“育人”;学校是以教育为中心,还是以其它为中心;教师是信仰情怀,还是利益与职称;江华的教育梦如何融入乡村振兴梦、中国梦?

冥思苦想几天的唐孝任有了大概的思路:江华教育要在人们的冷眼旁观中尽快走出低谷和困局,以一个崭新状态和全新的教育形象告慰江华父老乡亲,就要让江华民族教育摆脱传统应试教育的羁绊和束缚,就必须趟出一条区域素质教育推进的新路子;就要在当下社会浮躁、教育功利、家长焦虑的环境与氛围中,构建出一方教育的良好生态;就要在留住青山绿水的同时,留下乡音,记住乡愁,传承好乡风文明,探寻到一条既符合教育规律又具有农村特色的为乡村振兴服务的乡村教育路子。

是的,在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的同时,如何做适合乡村的教育,做适合孩子的教育,做有根的教育,真正破解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难题?在捍卫乡村教育应有的地位与尊严的同时,如何能够通过乡村教育的发展,承载孩子与家庭的更多希望,点亮乡村生活的美好未来?如何在坚持用较少的钱办更多的事的同时,通过思想引领,理念革新,办出师生们向往的理想教育?如何在改善办学条件的同时,提升学校的内涵品质,让每一所学校都溢满幸福,让师生们都能过上快乐而幸福的教育生活?这些问题,一个又一个闪现在唐孝任的脑海之中。

那次大会上,经集思广益,唐孝任总结道:江华教育要解决迫在眉睫的问题,就要重构良好的教育生态,建设美丽校园,打造有坚定教育情怀和信仰的师资队伍。

带着这些设想和思考,唐孝任毅然率先踏上了突围之路。后来,江华的教育人说,那时,他们看到唐孝任眼中的光,那束光坚定而闪亮,他们的新任教育局长唐孝任,像一个身披铠甲的战士,走在大家的前方。

重塑之路

唐孝任认为,要振兴一个地方的教育,首先要让师生爱上这个地方的校园。

几个画面常常出现在唐孝任的脑海里,令他心酸无比。

他第一次走进河路口中学时,只见校园遍地黄土,大风一刮,卷起满地黄沙,吹得人的眼睛都睁不开,孩子们的课间运动也只能在教室。当时,他几乎是哽咽着反复叮嘱计财股和基建股的同志,一定要想尽一切办法,即便局机关所有人勒紧裤腰带,缩减办公经费开支,也要确保运动场的建设。

有一次,他走进学生食堂,与学生一起就餐,看见孩子们因空间狭窄,座位不够,三三两两蹲在地上吃饭的情景,他鼻子一阵酸楚。

天还蒙蒙亮时,看见教师骑着摩托车,冒着凛冽的寒风,只为第一个赶到教室,迎接孩子的到来,他眼眶湿润了。

深入村小课堂,看见孩子们还在那低矮的房子,昏暗的教室,破旧的书桌上埋头学习时,他心酸了。

如此差的学习环境,让教师如何能安心教书,孩子如何能开心学习?唐孝任内心一阵酸痛。

“房子、环境、基础设施要好!软件也要跟上!”在一次大会上,唐孝任掷地有声。

“美丽校园”,就是唐孝任举起的第一支火把。

什么是美丽校园?

唐孝任开始带领班子走进学校、村寨,询问教师、家长、群众对“美丽校园”的想法理解。

调研后,唐孝任心中有了答案。

他给出“美丽校园”的标准:硬件条件美,环境美,学校管理有序,关键是人的心灵美。美丽校园是环境之美、文化之美、发展之美与和谐之美的总和。

唐孝任心中的“美丽校园”,包括了城区学校提质扩容、移民学校建设及合格学校建设。而要建设美丽校园,资金是首先考虑的因素。

近年来,随着江华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和涔天河水库扩建工程的启动,江华县的教育供求矛盾也随之凸显。对于一个年财政收入不到10亿的贫困县,要在教育上投入更多的资金,谈何容易?

值得庆幸的是,唐孝任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年,江华瑶族自治县第十一次党代会上,湖南省永州市委常委罗建华提出,教育是最大的民生。唐孝任欣喜地看到,江华教育将借助县委、县政府重振“东风”,开始以“美丽校园、幸福师生”为抓手,全力提升全县教育。

还让唐孝任更为欣喜的是,年9月,江华县委常委会议相继通过了《江华瑶族自治县关于进一步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及《县城城区学校扩容提质实施方案》两个文件,明确要求加快城区学位建设。当月正式启功县城城区学校扩容工程。到年9月,县城学校新增学位个,其中小学新增学位0个,初中新增学位个。预计共投入资金3.5亿余元,由县财政筹集解决。

乘着江华教育优先政策的东风,唐孝任也踏上了快马加鞭的建设步伐。

多年来,真干、苦干、拼命干,是唐孝任的真实写照,而这“三个干”,后来也成为江华教育所提倡的“和美教育”精神所在。唐孝任认为,干,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本质的特征,实干兴教,空谈误教。“拼命干”是坚定信仰不动摇,不达目标不罢休,迎难而上勇挑战,舍我其谁敢担当。

履新不久,唐孝任带领一帮人,说干就干,并且“拼命地干”。他迅速明确了从改教室、改寝室、改澡堂、改食堂、改厕所开始,净化、绿化、亮化环境,全县完小以上学校均按照“园林型、书香型、创新型、特色型、学术型和净化、绿化、靓化、序化、数字化、文化”的“五型六化”要求完成建设,提升学校内涵。

校园重建或扩建,问题重重,可唐孝任从未惧怕退缩。从小到大,他是一个意志极其坚定的人,认准的事,绝不迟疑退缩。

年7月,江华县委、县政府批复沱江镇第六小学工程建设。当时,时间紧,任务重,征地成为建校第一难关。

由于种种原因,当地老百姓对征地工作极为抵制,有些行为很是极端。那些天,唐孝任每天早出晚归,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并竭尽全力为老百姓解决实际困难。有时,面对极个别硬骨头,唐孝任及工作人员还多次带上礼物上门拜访老人,与他们促膝长谈,他一次次苦口婆心向他们劝说:在家门囗办一所好学校,对村里的孩子是多么的好!其殷殷之情拳拳之心,使他们深受打动。

根据涔天河水库扩建工程建设需要,水口中学、水口镇中心小学等随水口镇整体搬迁。根据规划,新建的水口中心小学,既要满足水口镇等移民和新镇所在地村组学生有学上、上好学、学得好的要求,还要按照水口新镇的定位,建成瑶韵浓郁、特色突出的爱情小镇和文旅小镇。按照移民人口数量,水口中心小学规划24个教学班,招收名学生。按学生人平用地面积规划用地只有41亩。

唐孝任及其队伍人员经过多次调研、实地考察,并召开党组会研究学校的用地认为:原规划没有远见,过不了两年就会不适应外来人口迁入等形势,要建就要50年不过时。

后来,唐孝任召开讨论会,提出自己的主张,得到江华县教育局党组班子的认可:为确保移民移得出,稳得住,富起来,也要让移民子女上好学,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移民学校的建设的标准就要求更高,按照现代化校园进行规划建设。

之后,县教育局与县扩建指挥部负责同志商定,否决了这个规划。

此时土地成为建校最大难题。唐孝任多次向县有关领导汇报,并表达了要建成50年不落后的现代化学校。

经汇报和多方论证,最后在水口新镇规划会议上,县长、水口新镇建设指挥部指挥长决定将建镇林业站、派出所、税务所等“七站八所”用地整合,统一搬迁至镇政府,为它们专建一栋大楼,集中办公,即节约用地,又方便群众办事。节约出来的用地,正好可全部用来建校,这样也就解决了建校最大难题。决定将中心小学迁至中学选址地,规划用地62.5亩。中学择址另建。

可是,资金又成了拦路虎。

在教育局专题研究建水口中心小学的资金问题的党组会上,各党组成员的方案意见不一致,认为即使将全部移民建设款及财政转移支付给教育的资金用上来,于这个建设规划也只是杯水车薪。

“如果我们不未雨绸缪,将来学生往哪放?我们这是等不起呀。说好高骛远也好,论好大喜功也好,只要能解决学生入学问题,让学生上得好,我们都应该认。现在就是要千方百计解决这个问题。”唐孝任在这个问题上没退后半步,并抛出话题。

之后,党组成员的思想如同火山爆发,在资金问题上都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党组班子进学校、入乡镇村组,向教师、群众、基层干部,特别是向乡镇党政负责人询要求、问对策。对移民的教育现状、发展趋势及如何应对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已了然于心,而且有了一套比较成熟的解决问题的设想。

虽资金尚有缺口,但江华县委县政府已决心把移民学校的建设当做“最大的民生工程”。年11月,“瑶味”十足、高大靓丽的水口中学、水口中心小学,它们犹如一道独特而亮丽的风景,矗立于“爱情小镇”。

年5月20日,人们看到,江华县城沱江镇腊树脚村旁的荒地上,唐孝任带领着基建股、学位办及相关人员,冒着烈日勘察建校场地。这一天,沱江镇第七小学筹建小组正式成立。

学校建设的那些日子,人们看到,唐孝任的身影,常常出现在深夜的校园。

四年后,年5月8日,全国乡村教育“江华模式”推介会在此召开。多位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陆续进入校园参观。他们看到一栋栋楼房长鼓红柱、黄墙黛瓦、飞檐翘角,充满着浓郁的瑶族风味,纷纷赞叹不已。一位来自江苏的校长惊叹道:“想不到这么偏远的瑶山,竟然有这么美的学校!”

到过江华的人,无不被这里旖旎的自然风光、神秘的民族风情所深深吸引,然而,更引人注目的,是点缀在山水林间的一所所漂亮的学校。走进任意一所中小学校,春华缤纷满园,夏叶浓荫蔽日,秋实橙黄橘绿,冬枝傲雪凌霜,校园之美,四时不同。

来访者常说,江华学校的美,能冲击人的心灵。江华的人们都明白,这些美的营造,离不开他们的教育局长唐孝任。

我要让你们都出彩

唐孝任时刻都以哲学的思维解决问题。

“物美了,下一步,就得考虑塑造人了。”在一次会议上,唐孝任的声音坚定有力。

“幸福师生”,是唐孝任点燃的第二支火炬。江华的教育人常常听到唐孝任说的一句话便是:我们的每一位校长、每一位老师,都要有思想格局,都要有想法,有创新。

那么,想法和创新,从哪里来呢?

唐孝任说:“给权利,给尊重,给支持,激发他们的内生动力,让他们绽放出彩的魅力。”

工作会议上,唐孝任向教育者多次阐述:教育局要把校长放第一,校长要把教师放第一,教师要把学生放第一。他认为,这样才能实现从注重“物”到注重“人”的转变,而实现学校走内涵式、品质化管理道路,不断提升校长、教师、学生内驱力,营造江华教育“山清水秀”的教育生态环境。

“校长第一”就是把学校招聘教师、教师调动、中层的聘用任免都回归给校长,教育局和其他部门负责监督、备案。同时,教师的职称、考核等“一揽子”事情都在学校解决,简而言之,把校长放第一,就是要给校长自主办学权,让校长自主管理学校。

在江华,校长的“行政”功能适度削弱,而引导教育功能逐步增强。唐孝任认为,校长最应该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ls/196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