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青城市泽泉乡的这所学校,只有一名老师

在江西省共青城市泽泉乡,有这样一所学校,它躲在观音桥村与长塘村之间,不绕上近10公里村道你找不到它,没发现“观长教学点”五个字,你认不出它。这所学校只有一名老师,两位学生,它虽然很不起眼,但它却是托举起两个女孩全部希望的地方。

一名教师一份担当

袁清山是土生土长的泽泉乡人,年开始走上三尺讲台,至今已有44年教龄。年,袁清山原本所在的泽泉乡观音桥村完小被特大洪水破坏,考虑到观音桥村和长塘村离泽泉乡中心小学距离太远,中心小学便在两村交界处重建了一所学校,改名“观长教学点”,并委任袁清山一个人在此任教。从此,袁清山开始了“一人一校”的二十年。

观长教学点的地理位置偏僻,教学条件也很简陋,但袁清山却一直坚守于此,并培养出许多优秀的学生。“当年,他们语文和数学的平均分都在90分以上,经常是全乡前几名。”让袁清山记忆犹新的是级的8个学生里,有4个考进了县中学唯一的重点班。

“在这44年教学过程中,我感悟到知识的重要性,在我们这偏僻的山村里,最渴望的就是知识。我留在乡村,可以尽我最大的努力为那些贫困的孩子传授知识。虽然要吃苦,但心里挺甜的。”袁清山说。

两位学生终不放弃

近几年,越来越多的村里孩子跟随父母进城就学,观长教学点的学生人数从曾经的68人、50人、45人、8人、5人,减至如今仅剩2人。

泽泉乡中心小学校长袁冬金曾考虑过撤掉观长教学点,让袁老师和两个孩子都搬至中心小学,但考虑到这剩下的两个学生情况特殊,若转入中心小学,她们不但每天上学要走一个多小时的路,还有可能因跟不上同年级同学的学习进度而产生自卑心理,袁清山便坚持保留下这个只有三名师生的教学点。

据了解,这仅剩的两位学生是亲姐妹,姐姐大花(化名)10岁,妹妹小花(化名)9岁,其父母是智力障碍患者,姐妹俩从小也被发现智力低下。更不幸的是,她们的叔伯也都存在智力障碍或者肢体残疾问题。在家里,能照顾两姐妹的就只有年近80岁的奶奶,一家人只能靠低保维持生计。面对如此家庭环境,让袁清山意识到知识对两个孩子的重要性。由于孩子们学习接受能力较弱,一篇课文教三五遍学不会,袁清山就教她们二十几遍;学不会认数,袁清山就通过“踢房子”游戏教,在游戏过程中,他将九个数字写了无数次;因为不理解字意,两个孩子写的字多像涂鸦,袁清山只能把着手教她们写,再在本子上每一行的开头用红笔写好字,让她们反复练习……在袁清山的不懈努力下,原本话都不太会说的两个孩子不但能礼貌地打招呼,还会写不少字。

三尺讲台托起希望

站上观长教学点的三尺讲台,袁清山必须“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要念得了拼音,算得了算数,飙得了歌,跳得了绳……

“袁老师教了我们很多东西。袁老师和我们一起丢沙包跳起来的时候最好笑。袁老师经常教我们唱歌。袁老师总会给我们买糖、买饼干……”说起袁老师,大花和小花总有大把的故事想和记者分享,说起这些故事时,她们的眼里透出的是清澈闪亮的光。而谈起和两个孩子在一起时的教学时光,袁清山也满脸洋溢着成就感和幸福感,“现在年纪大了,和她们跳绳、丢沙包没一会儿就会喘,但是看到她们玩得那么开心,我也就开心了。”

年是袁清山正式退休的年份,他本可以离开观长教学点,在共青城和家人共享天伦,但因为放心不下俩姐妹,他还是留了下来。袁清山说:“这所学校是两个孩子的希望,如果我走了,这两个孩子就有可能失学。虽然她们学起来慢,但我必须要让他们掌握基础的知识,这样她们以后的生活才能更顺当,才能拉自己一把,帮家人一把。她们小学毕业的时候,才是我真正退休的时刻。”

“感动江西教育年度人物”“乡村从教30年”“优秀教师”“九江好人”“共青城市道德模范”……这是袁清山坚守乡村讲台的足迹,也是他倾心扶智的印证。袁清山认为,知识是乡村儿童的希望,而这希望需要教育者的守护。他说,“在这个社会,没有知识是不行的,希望更多的人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ls/196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