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53
新华社北京4月30日电(记者张海磊、李力可)4月30日,新华每日电讯发表题为《广安学堂里,唱《满江红》的小小少年郎邓小平》的报道。
渠江,古人称之为“潜水”,是嘉陵江左岸的最大支流。滚滚江水从大巴山深处而来,途经四川省广安市,又蜿蜒而去,最终汇入长江。
多年前,15岁的邓小平考入重庆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后,就是在广安的渠江东门口码头坐船离开家乡的。
在通向码头的望渠巷里,古朴厚重的青石板路两侧,青苔点点,传统的川东民居像一位位倔强的老人卓然挺立。茶馆里,桌子前,三五老人各自泡上一杯茶开始谈天说地。邓小平的故事就这样一次次在茶舍酒肆间被人们讲起。在家乡,邓小平不仅是那个有着雄伟气魄和非凡胆略的革命家、战略家,更是那个立宏志、怀理想又远赴异国探寻真理的少年。
广安中学里的邓小平雕像。本组照片均由新华每日电讯记者王曦摄(4月19日摄)
开明思想的启蒙
位于广安市广安区协兴镇的邓家老院子是一座坐东朝西的传统农家三合院。院前梯田层层,池塘泛绿,树木成荫。17间大小不等的房屋里还原着邓小平祖上三代人在此的生活状态。
年8月22日,邓小平出生。他的父亲邓绍昌思想开明,母亲淡氏勤劳善良。此时,邓家已没有往日的光环。
位于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的邓小平故居全貌(4月19日无人机拍摄)。
邓家祖上曾是广安的望族。距离邓家老院子不远处是邓小平先祖、清乾隆年间翰林邓时敏的居所。邓时敏是邓氏家族的杰出人物之一,他官至大理寺正卿、通奉大夫,功高德重。没有子嗣的邓时敏去世后,为了给邓氏家族培养光宗耀祖的人才,族中公议,将翰林院子改为学馆。
邓小平父亲邓绍昌曾在成都法政学校读书,接受过新式教育。早年间参加民间帮会组织“袍哥会”,曾在广安协兴场的“哥老会”中当过“三爷”,后来升为“掌旗大爷”,也曾当过广安县的警卫总办,又称团练局长。他在邓小平的童年扮演着重要角色。当地群众中至今流传着邓绍昌知道自己误解邓小平“偷”5块大洋给同学妹妹治病的事情后,承认“失察”并称赞儿子富有同情心和责任心的故事。
接触到先进思想的邓绍昌毫无保留地支持着邓小平的学业。翰林院子是童年邓小平的重要活动场所之一。年,五岁的他进入这里接受私塾启蒙教育,并在这遇到了人称“邓三先生”的邓俊德。
今年80岁的广安市委宣传部原副部长蔡世武从20世纪70年代起,便通过走访邓小平同学、亲友等方式,收集邓小平在广安时期的求学、生活经历。“‘邓三先生’是个无心科举的落地举子,对清政府统治极为不满。他不仅教经典,也教了很多爱国故事。”蔡世武介绍。
不到两年的时间里,邓小平熟读了《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私塾先生讲述的“花木兰代父从军”“岳飞精忠报国”等故事更是诱发了他的学习兴趣和对古代英雄人物的崇敬。
广安中学教室。
新式教育的探索
清末民初,新式学堂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古老的中华大地上。年,进步人士在广安城北紫金山上创办了紫金精舍,开广安新学之先河。著名民主革命家、教育家张澜曾在此任教。北山小学堂也乘势而兴,它的创办打破了传统教育陈规,点燃了协兴新式教育的火苗。
和邓小平故居络绎不绝的游客带来的热闹喧嚣相比,约4里路之外的协兴老街显得寂静许多。除了街头杂食店门口坐满了打牌、闲聊的老人外,街里的时光如凝固一般。不少老房子大门紧闭,早已无人居住。北山小学堂就在这条老街上。年,6岁的邓小平开始在这里接受新式教育。
年保路运动爆发,四川各地纷纷响应。蔡世武考证,当时在北山小学堂墙上、柱子上贴满“反对出卖川汉铁路”“打到卖国贼”的标语,老师会向同学们讲述保路运动的情况。课后老师、同学们则会一起走上街头,高唱《来日大难歌》,并抄写标语贴在协兴场各处。“巧合的是,当时‘邓三先生’也成了北山小学堂的国文老师,据邓小平的同学回忆,他还将当时民主革命人士邹容的代表作《革命军》选进了课本。”蔡世武说。
年夏,邓小平从北山小学堂毕业,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广安县立高等小学堂。学校旧址在如今的广安区区政府院内,是一座二层建筑,悬山式屋顶,白墙青瓦。
邓小平故里管理局原局长马福从事邓小平研究数十年,在他的考证中,邓小平从小便善于用科学精神与封建迷信思想作斗争。据马福考证,在县立高等小学堂读书时,邓小平的同学李再标的母亲得了重病,他决定割肝救母,以尽孝道。邓小平听说后,连忙劝阻:“难道你割了肝,你母亲的病就好了吗?你要相信科学,赶快回去请医生,照顾母亲。”
这是年邓小平离开家乡的渠江东门口码头。
年2月游杭州西湖时,面对岳飞手书的《满江红》,邓小平无限感慨地对陪游人员说:“我小时候就会唱《满江红》。”学习这首歌曲时的少年邓小平,正处于人生的关键转折点上。
年到年,邓小平就读于广安中学。这是广安最早的一所正规中学,开设地理、体操、英文等课程。五四运动后,广安中学的学生成立了广安学生爱国分会,邓小平也和一些热血青年一起走上街头,声援五四,抵制日货。
“重庆与广安地理位置近且有水路相通,上海创办的《新青年》在重庆学生群体中传得很广,邓小平也接触到了先进的思想,年广安县立中学组织的示威游行和罢课中,参加者手拿写有‘保山东主权’‘诛国贼’‘还我青岛’‘誓雪国耻’的白旗,沿途散发传单,高呼口号,抵制日货。在这些活动中,邓小平都是积极参与者。这些经历都加深了他的爱国情怀,也更加坚定了他的救国信念。”蔡世武说道。
年夏,邓绍昌将重庆开办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的消息带回了老家,希望儿子能够以勤工俭学的方式,前往法国学习。邓小平在年的秋天与堂叔邓绍圣、同乡胡伦,踏上了县城东门口码头的货船,前往重庆,开始了留学之路。“邓垦(邓小平之弟)曾对我说:‘留学法国,协兴去了三个人,我父亲功不可没’,由此可见,邓绍昌的思想之开放,对下一代的影响之深远。”马福说。
如今,华蓥山麓,渠江之畔,广安中学的校园里矗立着一座邓小平雕塑,百年荣光注定成为莘莘学子的共同记忆。
这是位于邓小平故居陈列馆的雕像。
红色故里的回响
邓小平故居旁是陈列馆,这是一座融合了川东民居风格和现代建筑风格的建筑。陈列馆内,一件件实物、一篇篇手稿、一幅幅图片,形象地展示了邓小平光辉的一生。
离开家乡的邓小平从未回过广安,但他与家乡的连接时常被家乡人提起。
陈列馆里,有一份创刊于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欧支部的机关刊物《赤光》。来到巴黎后不久,青年邓小平便成为这个刊物的编辑,还在上面发表了多篇文章,并把刊物寄回家,将革命的火种传播给万里之外的兄弟姐妹。
如今,红色是广安的底色,那段百年的奋斗史时常在这里回响。“铜像广场三面山脊环绕,形似一把天然大座椅,邓小平铜像就端坐于这片绿草茵茵、古树参天的自然环境之中……”近日,广安市广安区东方小学的杨颖同学通过视频的形式,带领大家打卡红色景点,讲述党史故事的广安篇章,这样的接力打卡将由名中小学生共同完成。除了以中小学生的视角走进邓小平故里景区外,学生们还在华蓥山“重走游击小道”,激发爱国情报国志。“邓小平由一个天真活泼的广安少年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共产主义战士,他用一生的时间践行他的诺言。通过总结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优秀的品质和建党一百年来的优良作风,我们更应该做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马福感慨到。
绿树夹道,满目翠绿。邓小平故里景区内,来自各地的中小学生们正追随伟人足迹,完成着他们的红色主题研学之路。(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