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路蜿蜒超越极限青藏铁路精神述评

来源:光明日报

天路”蜿蜒超越极限

――青藏铁路精神述评

光明日报记者万玛加尕玛多吉光明日报见习记者王雯静光明日报通讯员马文

11月底,青藏高原已寒风凛冽。海拔米的青藏铁路唐古拉车站,世界铁路海拔最高点,青藏铁路线路养护职工正带着氧气瓶巡查线路。“公里冻土线路的养护重任,就在我们肩头。”一名工人这样看待自己守护的铁路线,“它是发展之路、幸福之路,也是希望之路。”

年7月1日,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速度最快的高原铁路――青藏铁路全线开通运营。一条神奇的“天路”满载全国各族人民的希望,跨昆仑、越草原、穿戈壁,在雪山流云间蜿蜒穿梭。

面对“多年冻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三大世界难题和戈壁荒漠、茫茫雪域、人迹罕至的极端恶劣自然环境,青藏铁路工程建设者和运营维护者以不惧艰险的英雄气概和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在世界屋脊挑战着生理与心理极限,勇创世界一流的高原铁路运营管理水平,以惊人的毅力和勇气战胜各种艰难险阻,用汗水和智慧谱写了人类高原铁路建设和运营史上的辉煌篇章。

党的十八大以来,“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继续在青藏铁路人中发扬,他们扎根高原、拼搏奉献,不忘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不断创造佳绩。

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川藏铁路开工建设作出重要指示。总书记强调,广大铁路建设者要发扬“两路”精神和青藏铁路精神,科学施工、安全施工、绿色施工,高质量推进工程建设,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新的贡献。

《青藏铁路》(油画局部)王君瑞、封帆、梁佳卿

1.一条通往幸福的梦想之路

“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把人间的温暖送到边疆,从此山不再高,路不再漫长……”在拉萨车站,伴随着每一趟列车发车时汽笛声的,是广播里响起的歌曲《天路》。

这首歌的词曲作者在青藏铁路建设现场采风时,在与铁路工人、藏族同胞交谈中,发现只要一谈起青藏铁路,人们就心情激动。

一位叫拉姆的藏族老阿妈说:“青藏铁路是党和政府为我们藏族人民修的‘天路’!多少年来,我们西藏人民就一直渴望能有一条通往远方的路,这条路可以带我们走出贫穷,走出落后,走向富裕。”

青藏高原,被称为“地球第三极”,这里雪山连绵,河湖密布,极尽雄浑壮美。但这里高寒缺氧,群山阻隔,冰雪覆盖,是地球上最难以到达的地区之一。

多年前,文成公主进藏,用了三年时间,才从长安走到拉萨;70年前,新中国进藏物资驮队每行进1公里,就要消耗掉12峰骆驼。“那里只有藏地雄鹰才能飞过”,这是当年青藏高原常人难去、物资难进的真实写照。

早在年,孙中山在《实业计划》中,就规划了高原铁路的宏伟设想,那时战乱动荡、国力凋敝,“修建高原铁路”这一蓝图注定无法实现。

但中国人百折不挠的精神之火从未熄灭。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这个伟大的梦想变得清晰起来。

年6月29日,举世瞩目的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正式开工建设。

把铁路修进西藏,是新中国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夙愿,也是西藏和全国各族人民的殷切期盼。但限于国家当时的财力和技术水平,青藏铁路历经“两上两下”,只建成一期工程西宁至格尔木段,于年投入运营。

进入新世纪,我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高原人民期盼已久的青藏铁路终于迎来历史性的机遇。

年7月1日,青藏铁路全线通车。截至年年底,青藏铁路已累计运送旅客2.58亿人次,运送货物6.6亿吨。统计数据显示,年至年,西藏自治区GDP由.8亿元增长到.7亿元,年均增速保持10%以上,青藏铁路已成为青藏两省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引擎。

2.一场挑战极限的建设奇迹

今年8月,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与青海省政府联合印发《关于青藏铁路西宁至格尔木段提质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标志着青藏铁路西宁至格尔木段提质工程正式进入实施阶段。

中国铁建铁一院西(宁)格(尔木)铁路提质工程总设计师介绍,项目建成投运后,西宁至格尔木列车运行时间可控制在5小时以内,缩短旅行时间近1.4小时。

在青藏高原,铁路建设的任何一个成果都来之不易。从构想到建设,从建成到运营,无论哪个时期,青藏铁路的建设运营者都以国家需要为最高需要、以人民利益为最高利益,体现出浓烈的家国情怀和共产党人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

青藏高原的含氧量不到低海拔地区的一半,踏上青藏高原的建设者们,首先面临的就是生存问题。

当年在铁道兵的队伍里,流传着这样一个顺口溜:天上没有鸟,地上没有草,白天兵看兵,晚上看星星。在海拔米的高原上行走相当于在平原负重一个25公斤的面袋,施工作业的难度可想而知。英雄的建设者们近乎用生命的代价一点一点将路向西藏延伸。

“关角”藏语意为“通天的梯”。位于青海省天峻县境内的关角隧道平均海拔米,由于地质复杂,地下水丰富,在修建过程中,塌方灾害频发,施工难度极大。

年4月5日,铁道兵铁十师人正在离关角隧道入口米的掌子面作业,隧道发生塌方,铁道兵命悬一线。被困的时间越来越长,隧道中的空气越来越稀薄,忽然传来一个声音:“我们可能要死在这里面了,把工具收拾到一块,让我们的后人继续把青藏线修好!”

雪山处处埋忠骨,壮志未酬誓不休。青藏铁路建设初期,数十万铁道兵冒严寒、顶风雪,战缺氧、斗冻土,用白糖抵挡高原反应,靠黄豆和干菜来补充营养,但高原环境的艰苦恶劣没有让建设者们屈服,他们心里有一个共同的目标――“一定要将铁路修到喜马拉雅山”。

为了能选择一条最安全最科学的线路,这条铁路的先行者们,在万平方公里的高原上,用脚一步一步地“量”出了近十条不同方案的线路,最终确定了青藏铁路的线路。

冻土科学家张鲁新曾任青藏铁路建设总指挥部专家咨询组组长。自20世纪70年代投身青藏高原冻土科研起,他几乎把生命中的全部时间和精力都贡献了出来。在青藏铁路沿线的无人区,他经历过被野兽包围的困境;在-30℃的寒夜,他连续站立8小时坚持冻土锚杆拉拔试验……还有许多国内知名冻土专家把毕生心血献给了青藏高原。他们凭借“艰苦不怕吃苦,缺氧不缺精神、海拔高境界更高”的精神状态,破解了青藏铁路建设的多项工程技术难题。

从年开工建设,到年全线通车,铁路历时5年终于铺通到拉萨,结束了西藏不通火车的历史。建设者填补了国内多项技术空白,在工程质量、科技创新、冻土施工、环境保护和健康保障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时代特征的青藏铁路精神孕育而出。

一定要修一条通往西藏的路,世界现代筑路史上,再没有如此令人瞩目的记载。青藏铁路的建成更是打破了“有昆仑山脉在,铁路就永远到不了拉萨”的断言。

在拉萨市当雄县境内,火车穿过跨青藏铁路特大桥。新华社发

3.一次跨越时空的精神传承

在青藏铁路格拉段沿线海拔多米的风火山上,有一块墓碑,墓碑的主人是曾任中铁西北科学院研究所副所长的王占吉。

这位年参加革命的老党员,年就到了风火山开展青藏铁路的可行性研究工作,艰苦的条件、恶劣的环境,都没让他退缩一步。年下山时他身患癌症,不到两年就逝世了。

弥留之际,他叮嘱家人和战友:“把骨灰埋在风火山上,我生前没有看到青藏铁路,死了要看着火车越过风火山!”青藏铁路格拉段开工建设后,王占吉的儿子来到青藏铁路接起父亲的接力棒,当了一名监理工程师。

青藏铁路首任设计总工程师庄心丹带领多人的团队奔走在青藏高原搞勘探测量,他们穿戈壁、过沼泽、翻雪山,住的是单帐篷,坐的是大卡车,喝的是苦咸水,吃的是干馒头就咸菜。

令人惋惜的是,庄心丹一直到去世也没能看到青藏铁路全线贯通,他的子女在他的笔记本里看到这样一行字:“火车西上拉萨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多年后,当青藏铁路全线贯通后第一列列车穿过青藏高原的时候,那一声声长鸣,终于可以告慰英灵了。

不管在建设时期,还是在运营时期,广大青藏铁路建设运营者始终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初心使命,用实际行动践行“人民铁路为人民”的服务宗旨。

在青藏铁路唐古拉车站,以全国劳动模范“最美铁路人”于本蕃为代表的青藏铁路线路养护职工,在这里担负起全线海拔最高、自然条件最差、灾害最频繁的公里冻土线路养护任务,工区职工经常冒雪在零下20多度的严寒中,带着氧气瓶巡查线路、处理故障、夯实路基。

当问起于本蕃和工友们为什么15年如一日地扎根“天路之巅”,守护着千万人的回家路。他们的回答只有一句:“我是一名共产党员”。

这些青藏铁路的守护者有自己的信仰,那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坚定信仰,这是照亮广大共产党员前行之路的精神灯塔。

青藏铁路海拔米以上区段达多公里,穿越长年冻土区段多公里,在离天最近的铁路上驾驶火车是一种怎样的体验?拥有23年驾龄的青藏铁路格拉段机车指导司机许宝平笑着说:“一路上需要戴着氧气面罩开车,嘴唇发紫,鼻子发干,跑几百公里也见不到人烟。虽然有点寂寞,但我可以在司机室第一视角看到洒向高原大地的第一缕阳光。”

在青藏线上开火车,考验的不仅是精湛的专业技术,还有非凡的精神毅力和身体素质。“手里的闸把‘千斤重’,事关整趟列车的旅客安危。”正是凭借过硬的心理素质和高度的责任心,许宝平在青藏铁路的安全行车里程达到了76万公里。

如今,他正带领一批“95后”“00后”年轻司机继续驰骋在雪域青藏线,“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精神在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4.一首勇创一流的时代赞歌

今年6月25日,西藏首条电气化铁路拉萨至林芝铁路开通运营,复兴号开进西藏,结束了藏东南地区不通铁路的历史,复兴号动车组实现全国31个省(区、市)的全覆盖。

随着拉林铁路开通运营,西藏铁路网形成以青藏铁路、拉日铁路、拉林铁路三条铁路构成的“Y”形主骨架铁路网。青海境内,兰新高铁途经西宁,格库铁路、敦煌铁路开通运营,西成铁路开工建设,围绕西宁、格尔木、拉萨等轴心城市,青藏高原正在逐步形成一个连通四方的铁路网。

年,青藏铁路与青海机场推出空铁联运服务;年,动车组司机操控信息分析系统在高原动车组上全面投入使用……党的十八大以来,青藏铁路精神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升华。在一代代铁路建设者的努力下,青藏铁路逐渐成为世界一流高原铁路和沿线各族人民群众的圆梦幸福路。

今天的青藏铁路是“智慧天路”。全线装有近个“千里眼”摄像头,实时监控列车运行状态;在长年多雪的玉珠峰至当雄间43个车站安装道岔自动融雪装置,通过远程控制加热系统,实现自动融雪,保证降雪时段道岔转动顺畅,该系统是首次在国内铁路使用;在大风区段装设俗称“顺风耳”的大风监测预警系统,设置52处监测点,自动传送大风监测信息,确保列车运行安全……通过这些先进的技术装备,在距离青藏铁路千里之外的行车调度指挥中心,行车设备状态一目了然。

今天的青藏铁路是“绿色天路”。青藏高原是全国乃至全球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守护好高原的生灵草木、万水千山的理念贯穿铁路建设与运营每个阶段。为保护青藏高原珍稀野生动植物,青藏铁路沿线共设置26处桥梁和隧道上方野生动物迁徙通道,在铁路两侧种草植树,人工绿化达到多公里;对进出藏列车采用压缩式垃圾收集和废水收集系统,在沿线车站设置集中吸污设备,确保青藏线“零污染、零排放”……

今天的青藏铁路是“致富天路”。很多群众瞄准青藏铁路“拉来”的商机,纷纷吃上“铁路饭”。过去祖祖辈辈依赖种青稞、养牛羊等传统农牧业吃饭的农牧民,转变观念放下牧鞭,跨出农门,兴办了藏式农家乐、民族工艺品商店,开办了绿色有机农牧产品养殖,增收致富的路子越走越宽。位于拉萨市堆龙德庆区的色玛村,借助毗邻拉萨西货运站的地理优势,组织成立物流公司,村民人均收入从两千元涨到了上万元。色玛村这个从前的贫困村变成了如今人人称羡的小康村。

在青藏铁路题材油画作品《心飞彩虹》中,三位身着民族传统服饰的藏族妇女漫步向前,她们的身后,一条鲜亮的彩虹横亘半个天空。这条彩虹就是青藏铁路,它给雪域高原带来了勃勃生机,它为高原各族人民架起了与全国各地交流交通的希望之桥。

这条铁路,穿越历史和未来;这道彩虹,寄托了梦想与期待。在青藏铁路精神的激励和浇灌下,高原上盛开的花朵会愈加鲜艳,高原人民的生活会更加幸福,雪域高原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光明日报》(年12月01日05版)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ls/419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