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个大学生回乡从教用教育为村民引路潇

白癜风检查项目 https://m.39.net/pf/a_4461452.html

海雀,在彝语中为“湖水灌注的地方”,贵州省毕节市赫章县河镇乡的一个村。传说从前的山上有三个“海子”,水流绵延不绝,但因过度开耕,山秃、水枯。

如今,林海茫茫,海雀又有了三口“山塘”,村民们守着绿水青山安居乐业。

接棒16年的村支书、守护华山松林的90后、35年前的贫困户、第1位走出村的大学生……年末,我们蹲点采访海雀村,这里又有了新变化。村民的故事中,我们找到了海雀“重生”的密码。

海雀小学,五年级3班,一节数学课后,王光伦走到教室一角,打开电子琴,弹奏出欢快的旋律。刚被复杂公式纠缠得有些昏昏欲睡的“小鬼头们”忽然来了精神,跟着旋律放开嗓门,歌声悦耳又温暖。

王光伦是海雀小学的一名数学老师,也是海雀村的 个大学生。

王光伦带领学生唱《七色光之歌》

年8月,王光伦收到了兴义民族师范学院的录取通知书。与此同时,王光伦的哥哥也被另一所高校录取。

这个黔西北小村寨,一下子同一家出了两个大学生,这让王光伦的父母倍感荣光。

王光伦一家几代人都靠着几亩薄田过日子。父亲之所以如此重视教育,源于其早年的一次外出经历。

贵州省毕节市赫章县河镇彝族苗族乡海雀小学新貌

上世纪90年代,父亲从县城客运站坐车回乡,他询问车站工作人员“去河镇乡海雀村怎么走”,回答是“那边有指示牌”,但父亲并不认识字,又接连问了好几个路人才得以上车。

他总是对王光伦兄弟说:“你们要好好读书,别像我一般‘睁眼瞎’。”

“读小学的时候,同村的孩子比较多;到了中学,我和哥哥几乎就没有同村的伙伴了。”高中毕业那个暑假是怎么度过的,王光伦记忆都模糊了,但他独独清晰地记得,父亲领着他和哥哥步行30多里路,去邻乡亲戚家借钱,路上坚定地说:“借钱也要读!”

为了还债,长年务农的王家父母远赴浙江打工。当时村里仍有人不理解,认为“没必要花这些钱、遭这些罪”“少读点书也没大碍”。直到年,王光伦两兄弟都考上了特岗教师。看着曾经村里长大毛头小子,每月领着固定的薪水,走起路、说起话来都像电视里的“教书先生”一般文质彬彬的,老一辈人啧啧称赞:“还是读书挺好的。”

从那以后,海雀村陆陆续续出了20多名大学生,村民对教育也越来越重视。

海雀小学的教学楼当地最漂亮的建筑物之一

“以前村里十几岁的孩子还在家养猪,现在很多孩子还不到学龄,家长就想往幼儿园、学前班送,生怕招生名额满了排不上号。”王光伦说,家长们的改变,不仅体现在“送孩子就学”一事,更体现在送孩子入学后的表现。

担任海雀小学五年级三班班主任的王光伦,在周五放学后经常被家长们围住:“我家孩子表现咋样?”“老师布置了哪些家庭作业?”

王光伦说,以前家长认为将孩子送入学后就全靠学校和老师,现在他们会因孩子的捣蛋、贪玩手机或情绪低沉而焦虑,甚至还不惜跨越山海、星夜兼程。

海雀村有一名五年级的女孩,周末常跟着一帮大孩子去外乡玩耍,成绩下滑不少。王光伦和同事商量后,电话联系了女孩在浙江务工的父母。第二天,女孩父母就赶回了村里。

一个月后,王光伦和同事周末去家访村里留守儿童,女孩母亲正守着她做作业。

王光伦问:“你还不走?”

女孩母亲笑着回答:“我还要再守一段时间。”

海雀小学的孩子们

“老师应该是一份‘引路’和‘守护’的职业,带领孩子们学习、守护孩子们成长。”王光伦认为,教育改变贫穷、改变乡村,是一场持久战。而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加入到这样的“守护”中,这让他信心倍增。

更让王光伦欣慰的是,他刚回来任教时,初入学的孩子和他小时候一样,完全听不懂老师们说的普通话,学习起来很费劲。而这两年,几乎所有一年级的孩子都能用普通话正常交流,“比如我女儿,三岁就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了,还识得不少汉字”。

教育正在慢慢地改变着他的村子、他的乡亲。王光伦感到,海雀的孩子们、这个村子会变得更好。

记者:文/李思瑾

图/视频杨昌鼎徐昆

统筹:彭奇伟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rc/193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