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画的保护与传承倪文岩闻是艺术

北京酒渣鼻医院专家 http://m.39.net/baidianfeng/a_8598818.html

全社会对岩画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刻不容缓。岩画保护与传承如今不只是文物部门一家在做,一些地方政府以自己的能力加大了力度,宁夏贺兰山《世界岩画馆》、内蒙古乌海市在上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先行了一步,而且做得非常好,值得借鉴。一年一度的贺兰山岩画艺术节,在《世界岩画馆》召开,会议期间的岩画学术研讨会就是一个亮点。他们将各学科的教授、专家请到了现场共同研讨,根据各自的实地情况制定了科学的实施方案。尤其是贺兰山《世界岩画馆》,从露天现场会逐渐向大、中学校展开。今年的三场讨论会议,有两场就分别设在了北方民族大学、宁夏大学,对于保护与传承的研讨受到了师生们高度赞扬。学校也将岩画基地设为教学点,很好!传承在另一个侧面比保护更为重要。认识岩画、欣赏岩画、保护岩画从我做起。

岩画泥配件.1.18.新疆

倪培坚,笔名泥配件,字文岩。年出生于新疆哈密巴里坤(古人类大月氏遗址区),毕业于新疆艺术学院。自上世纪80年代初起,探索一种生机盎然的新学科-远古游牧民族的岩画。由水彩水粉画发展到水墨泼彩,几十年足迹遍及新疆南、北疆的天山、昆仑山、阿尔泰山;甘肃的马鬃山、祁连山、嘉峪关黑山;宁夏的贺兰山、青铜峡鸽子山;内蒙的东、中、西部山区、阴山、鄂尔多斯、赤峰;青海的海北刚察县等地区。经过辛勤地写生、创作,探索出一种把宣纸铺垫在不同岩石上直接写意、泼墨的技法,把岩画这个古代造型艺术推向更广阔的宽度和历史的深度,部份作品被海内外机构和藏家收藏。

延伸阅读:

中国岩画

贺兰山岩画

中国在黑龙江、内蒙古、甘肃、青海、新疆、西藏、广西、云南、贵州、四川及江苏等地,都有古代岩画。从内容来看,中国的岩画可分为南方、北方两大系统。北方地区的岩画多表现动物、人物、狩猎及各种符号,以内蒙古阴山岩画为代表,与中亚、西伯利亚等地的岩画有相似之处。南方地区的岩画除描绘动物、狩猎外,还表现采集、房屋、村落、宗教仪式等。江苏连云港将军崖岩画并绘有农作物。中国境内岩画的年代,还不十分确切,有待进一步研究。

中国北方的岩画,主要分布在中国北部内蒙古自治区、中国西部的新疆、宁夏、甘肃和青海地区,作品风格写实,技法主要是磨刻;中国西南地区的岩画,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表现内容主要是宗教活动,作品技法以红色涂画为主;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岩画,主要反映人类与出海活动有关的事件,内容以抽象的图案为主,都采用凿刻的技术。目前大多数发现在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岩画,很多是古代少数民族艺术家的创造。

中国北方草原,自古以来就是游牧民族活动的历史舞台。根据古代文献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公元前年),在中国北方草原上相继居住过的少数民族有东胡、匈奴、乌桓、鲜卑、突厥、契丹、女真、蒙古等,他们只留下一些岩画的遗迹,散落在悬崖峭壁和荒草之间。

岩画是描绘在崖石上的史书。中国历代的书籍,往往只记载各代帝王的生活情况,很少反映当时人民的日常生活。然而,在岩画中却可以看到:反映社会生产的,有狩猎、放牧、农业等;反映宗教信仰的,有祖先崇拜、祭祀仪式等;反映日常生活的,有村落、舞蹈等,岩画中描写日常生活的作品就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人面像岩画在全世界都有发现,中国的人面像岩画以数量丰富、风格多样,在世界人面像岩画中占有突出的位置。无论在内地或边远地区,都大量发现有这种风格的艺术品。中国岩画中的人面像题材,揭示了古人的宗教意识。那些奇异的形象,反映了一个我们所不了解的精神世界。中国各地的岩画都有几何形组成的抽象符号,这些符号以抽象的形式表达某种思想,或记载某些事件。在众多的符号图形中,有的图形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如太阳符号、手印符号、脚印符号等。这些岩画带回了遥远的古代,又仿佛把历史的长河一瞬间缩短了距离。

岩画-艺术风格

贺兰山岩画鹿

中国岩画的艺术风格,和国外的岩画既有许多共同之处又有不同特点。在制作手法上大体上可分为刻、绘两种。北方岩画大都是刻制的,其手法有3种:①磨刻,线条无明显的凹陷,画面平整光洁;②敲凿,用坚硬器物在岩石上敲击出许多点窝;③线刻,似用金属凿头勾勒出形象轮廓,然后掏深线条。作品风格具有粗犷、简洁、明快的特点。南方岩画的制作大都以红色涂绘,颜料经取样化验,证明内含较多的铁质,以赤铁粉粉调合牛血等调合料较为可能。色彩稳定,经久不变。有用手指蘸着颜料绘制的,某些较大的图形也可能是使用羽毛或其他工具涂刷的。表现手法古拙独特,画人物大都不表现五官,只通过四肢位置以表现动作、体态和感情。画动物亦仅重点刻画出角、尾、耳等特征部位,即可辨认出是何种动物。

中国岩画在构思上天真纯朴,反映出人类童年时代某种幼稚的想像和美好的愿望。在造型上采用平面的造型方法,许多岩画往往是一些相互不关联的个别图像,即使是组成一幅画面的,也经常是一个个图形的重叠,而没有近大远小的透视关系,画面采用垂直投影画法,视线与对象最富特征的面保持垂直,追求物体的正面显示。岩画在塑造平面图形时,很善于抓住物象的基本形,物体的结构简化到不能再简的程度。没有细节刻画,大都不画五官,这些粗制的图形中,却能描绘出生活的真实,显示出活跃的生命力,其中以动物形象尤为生动。这种原始形态的艺术的特征是,对于生活敏锐的观察力,和艺术上粗犷手法浑然一体地结合在一起,这或许是许多岩画至今仍有其生命力的原因。

岩画-系统分类

中国岩画分为南北两个系统。南系除广西左江流域,还有四川、云南、贵州、福建等地。南系岩画大都以红色涂绘,颜料是以赤铁矿粉调合牛血等而成的。制作年代在战国至东汉期间。北系以阴山、黑山、阿尔泰山等为主,绵延数千里,气势宏阔。

群虎

北系岩画

大都是刻制的,刻制又包括磨制、敲凿与线刻。制作时间的跨度很大,最早的可能在新石器时代,最晚的在元代。在黑龙江、内蒙古阴山山脉、贺兰山北部乌兰察布高原等地是北系岩画集中的地区。北方岩画多表现狩猎、游牧、战争、舞蹈等,图形有穹庐、毡帐、车轮、车辆等器物,还有天神、地祗、祖先、日月星辰、原始数码以及手印、足印、动物蹄印等。贺兰山的岩画,形象古怪,面目各异。新疆岩画多为生殖崇拜的内容。这些图像大都凿刻在深灰或灰蓝色的岩石上,凿刻或磨刻的图像斑驳、稚拙、粗犷、简洁、浑然而多变。连云港的岩画刻在深褐色的岩石上,岩画的纹路和岩石的色彩既一致,又有微妙的变化。色彩的深浅交替,使图像产生一种跃动的感觉。岩画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当时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有的表现狩猎、游牧、战争、舞蹈等活动;还有的表现日月星辰、手印、脚印及各种原始符号。依题材划分,北方岩画主要分为类人面像岩画、狩猎岩画、生殖岩画。

1、类人面像岩画

以其数量的丰富,风格的多样,在世界岩画中占有突出的位置。我们将类人面像岩画分为无轮廓型、半轮廓型、全轮廓型、头饰型四种类型,其中头饰型是指除凿刻眼睛、纹面之外还包括带有头饰的人面像。

岩画中的类人面像与各地出土的彩陶、陶塑和骨雕中的类人面像得以相互印证。我们从总体特征上可分列出它们相似的轮廓型、相似的年代、又从相似的特征中考证人类远古文化的滋生、衍化过程及制作原始艺术品的文化动机。例如大量分布在原始艺术品之中的型类人面像,经过我们比较研究得出:它在原始时代首先是历法冬至日的标志,后来衍化为商族祖先崇拜的标志;而内蒙阴山岩画中的类人面像,除了有着祖先崇拜的含义外,人面像面部或额头之上刻划的直道,还有着古代先民“嫠面”习俗。运用民俗学、原始宗教方面的知识,看到隐匿在类人面岩画背后的原始文化的奥秘。

类人面像是岩画中的重头戏,大约产生于新石器时代,也是中国国岩画中出现最早的题材。现在还不能对所有类人面像岩画作出较为符合情理的分析。对人面像的研究将是岩画研究的一大课题。

2、狩猎岩画

即被表现的动物,它是被猎杀的对象,又是受敬畏的对象。在中国北方阴山乌拉特中旗发现的“猎鹿”岩画,充分显露出创作者的心理动机。整幅画面突出野鹿的地位,它虽身中数箭,却依然屹立不动,体现出远古先民对野鹿存有的巫术情节。狩猎岩画是狩猎者的艺术,其目的是为了狩猎的成功和动物的繁殖。新疆新源县岩画中,狩猎者手中的箭,已被意化为长长的一根线,表现出狩猎者对动物的占有欲。这种实例在中国北方岩画中有很多。

3、生殖岩画

产生与人类自身的繁衍有关,生殖是最令原始人感到神秘的主题。种的繁衍,是人类最古老而持久的渴望。在北方岩画中经常有这样的画面:鼓胀的肚子上画着小动物,这些动物往往是马或鹿,好象她们“怀孕”了一样;有些成对的动物被解释为与交配有关;有些直接画出人类或动物交媾的场面;新疆呼图壁岩画则直接表现了人类极度夸张的勃起的阳具。

史前岩画

南系岩画

十几个地点,共有图形一千多个。这些岩画表现了人们祭祀以及生产生活的场面。南系岩画普遍用红色涂染,这同原始艺术中习惯使用红色的现象是一致的。原始人在他们频繁的狩猎和战争活动中,鲜血不断地刺激他们的视觉神经,导致红色在视觉中的稳定性。红色那炽热的调子和生命之火相呼应,使岩画获得了无限的生命展现,当红色置于某种祭祀仪式氛围中,红色和血色,使岩画产生强烈的刺激效果,从而具有了一定的恐惧感、神秘感。随着气象变化,岩画周围的环境发生变化,从而使岩画具有不同的整体效果。

岩画和巫术仪式的结合须要选定某个特定的季节和时间,更增加仪式的空间氛围。内蒙古阴山磴口县莫勒赫图沟崖壁上刻有许多人面形,这里巨石兀立,深谷苍凉,容易使人产生敬畏感。江苏连云港将军崖的岩画,刻在锦屏山南面入口处凸出的巨石上,形似穹窿,灰蒙蒙的色彩给人造成神灵如在天上飘然而立的感觉,令人肃穆。绘于河流转变处峭壁上的花山岩画,由近两千个红色人形构成的巨大场面,造成随时有可能压迫过来的沉重感。岩画对面是开地,高耸的画壁同绿色植物形成强烈的对比,与江水的流动合成一种神秘而凝重的氛围,在阳光或月光下呈现出奇异的色彩。可以想象,祭祀中人们的歌声、水声、鼓噪声混合交织,响成一片,红色岩画也仿佛和人们一起跃动起来,产生了难以言喻的庄严神秘的效果。

南方岩画以表现人物的活动为主要特征,人物形象程式化。其中上举双臂、屈蹲双腿、犹如蛙式的“蹲形”人物最为突出。不仅在南方出现成百上千个图形,而且在北部岩画、原始彩陶、甚至环太平洋地区的原始艺术品中都出现过这一形象。如果单一地就造型需要而言,似乎过于简化了先民的创作本意。它应该有更深层的文化内涵,需要找到大量可以用来支持这一观点的史料。南方岩画的年代分析是可信的,与北方大部分地区以凿刻为手段而制作岩画的方法不同,南方岩画大部分采用动植物颜料涂绘的制作方法,这样为用碳14测定年代的方法提供了有利的依据。它与岩画学者用当地出土文物花纹比较的结果是一致的。把云南沧源岩画与云南出土的青铜器、铜鼓相比,把左江地区岩画上的环首刀、人物纹饰等图像与当地出土的文物相比,对岩画断代推测的结果,与碳14测定的结果一致。前者测定的年代为距今-年,后者测定的结果为距今年-年,即成画的年代在春秋战国至西汉。

博格达岩画

其他地区

中国岩画除了南北二大系统外,东南沿海地区的江苏、安徽、福建、广州、香港、澳门、台湾的岩画却也自成体系,它们都是抽象性的符号,用磨刻的方法制成。江苏连云港岩画的制作时间较早,与六千年以前的东夷族有关。安徽淮北岩画由于可用来论证的资料较少,它们的年代族属还没有最后定论。港、澳、台、广州、福建的岩画都与古代的越人有关,越人是在使用文字之前,站在自已的文化圈里创造了这些岩画。东南沿海的岩画还可纳入太平洋岩画圈的范围之内,这些岩画点现在或过去都紧依海岸线,离海岸线较远的岩画点的分布明显稀少,但也都傍依在入海的河流。近海的岩画点大多分布于半山或山麓的岩面之间,也有的分布在山麓的冲积台地之上。全世界范围内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都有很多内容丰富、具有海洋特色的岩画点分布在大洋岸边。其中“杯状形”“同心园”“蹲形”人物及抽象线性符号都是这些岩画点所共有的。这些岩画是否可以帮助我们穿越时间、空间的隧道,掘开历史之谜。

最后我们还要介绍西北高原的岩画,包括甘肃、西藏、青海三个省区。由于它们具有自然环境、经济形态、文化面貌和居民生活状态的一致性,所以岩画的文化内涵和特点肯定也是相近的。在西藏的日土县、革吉县、改则县、文部县、索县、那曲县、班戈县、申扎县、定日县、当雄县、贡嘎县、巴宿县发现了岩画,其中日土县任姆栋岩画、鲁日朗卡岩画和当雄县扎西岛“纳木错”岩画较为集中。在甘肃靖远县、永昌县、玉门市、嘉峪关市、肃北蒙古自治县、安西县、玛曲县、甘南裕固族自治县;青海省的刚察县、天峻县、德令哈市、都兰县、格尔木市玉树县等地也都发现了岩画。

当雄“纳木错”岩画是彩绘的,对它的碳14测定,将对这一地区岩画的断代有着重大的意义。西北其它所有岩画都采用凿刻的方法制作,内容涉及动物、人物、符号、日月星辰,与人类生产、生活有关。题材可分下列几类的方法:狩猎、畜牧、争战、自然崇拜及神灵崇拜、舞蹈,其中狩猎、畜牧是主要内容。在较为荒僻、偏远的西北高原,西藏岩画最为重要。在与西藏周边的地区印度高原、巴基斯坦的岩画中,也发现有关相似的内容,对于研究西藏岩画的年代、族属、文化渊源等问题十分重要;在与北方系统的岩画相比二者最为接近,反映在岩画的题材、制作技法、岩画中出现的动物群种等方面。尤其是部分动物身上出现的装饰性纹样,可以作为与北方其它地区岩画进行比较研究的根据。西藏岩画大致可以分为早、晚二期,早期大致为吐蕃王朝之前早期金属时代,主要分布在西藏的西北包括阿里地区和藏北部分地区;晚期岩画大致为吐蕃及以后时期,主要分布于包括藏北的大部分地区及藏南、藏东南地区。西北高原岩画的作者很有可能是古代羌人,羌人在西北强盛以后,进入甘、青河西走廊一带,后来到了西藏高原。对西北高原的岩画做深入研究或许可以画出古代民族的迁徙图。

岩画-贺兰山岩画

贺兰山岩画太阳神

贺兰山岩画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国游牧民族的艺术画廊。贺兰山在古代是匈奴、鲜卑、突厥、回鹘、吐蕃、党项等北方少数民族驻牧游猎、生息繁衍的地方。他们把生产生活的场景,凿刻在贺兰山的岩石上,来表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再现了他们当时的审美观、社会习俗和生活情趣。在南北长多公里的贺兰山腹地,就有20多处遗存岩画。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贺兰口岩画。岩画分布在贺兰山全长余公里、从北到南的十多个山口中。在贺兰山树林口、黑石峁、归德沟、贺兰口、苏峪口、回回沟、插旗口、西蕃口、口子门沟、双龙山、黄羊山、苦井沟,发现岩画群20多处,画面总数约在万幅以上。

这是自远古以来活跃在这一地区的羌戎、月氏、匈奴、鲜卑、铁勒、突厥、党项等民族的杰作,时间大致从春秋战国到西夏时期。贺兰山岩画在不同的地点有着不同的内容:石嘴山一带以森林草原动物为主,如北山羊、岩羊、狼等形象;贺兰山一带多以形形色色的类人首为题材;青铜峡、中卫、中宁一带的岩画则以放牧及草原动物北山羊为主。在贺兰山白芨沟等地,还发现了成片彩绘岩画,内容以乘骑征战人物形象及北山羊、马等动物形象为主。彩绘岩画的发现,为贺兰山岩画增添了新的内容和形式。

人首像画面简单、奇异,有的人首长着犄角,有的插着羽毛,有的戴尖形或圆顶帽。表现女性的岩画,有的戴着头饰,有的挽着发髻,风姿秀逸,再现了几千年前古代妇女对美的追求。有的大耳高鼻满脸生毛,有的口衔骨头,有的面部有条形纹或弧形纹。还有几幅面部五官似一个站立人形,双臂弯曲,两腿叉开,腰佩长刀,表现了图腾巫觋的造型形象。

动物图形构图粗犷,形象生动,栩栩如生。有奔跑的鹿,有双角突出的岩羊,有飞驰的骏马,有摇尾巴的狗,有飞鸟的图形和猛兽的形象,有部分人的手和太阳的画面,还有原始宗教活动的场面。

根据岩画图形和西夏刻记分析,贺兰口岩画是不同时期先后刻制的,大部分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北方游牧民族所为,也有其他朝代和西夏时期的画像。刻制方法有凿刻和磨制两种:凿刻痕迹清晰,较浅;磨制法是先凿后磨,线条较粗深,凹槽光洁。贺兰口岩画的题材、内容与表现手法都十分广泛,富有想像力,给人一种真实、亲切、肃穆和纯真的感受。众多岩画为我们了解和研究古代游牧民族的历史、文化、经济状况、风土人情提供了极为珍贵的文物资料,堪称是一处珍贵的民族艺术画廊。

岩画-将军崖岩画

将军崖岩画

位于连云港市海州区锦屏镇桃花村锦屏山南麓的后小山西端,在南北长22.1米、东西宽15米的一块混合花岗岩构成的覆钵状山坡上,分布着三组线条宽而浅,粗率劲直,作风原始,断面呈“V”形,面壁光滑,以石器敲凿磨制而成的岩画。这是中国迄今发现的最古老时代岩画,是东南沿海地区首次发现的岩画,是惟一反映农业部落原始崇拜内容的岩画,距今约年。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称之为中国最早的一部天书。

第一组岩画在山坡西侧,南北长4米、东西宽2.8米,以人物和农作物图案为主。在人面与农作物之间,还有鸟头、鸟面、圆点、刻划符号等。第二组在山坡南侧,南北长8米,东西宽6米,以星象、鸟兽图案为主。第三组在山坡顶部,由人面像和各种符号组成。另外,在山坡顶部还有一大三小四块大石头,其中一块上有许多人工凿磨而成的圆窝,直径在3——7厘米之间。根据岩画、大石以及将军崖所在的地形、地势看,此处是一处原始宗教的祭祀场所。年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ls/375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