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伟乡愁摄影地球上的一道痕愚公惊动三

白癜风诊疗指南 http://www.a5city.com/

提到红旗渠,大家都知道它是位于河南安阳林州市,是20世纪60年代林县(今林州市)动员全县人民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从太行山腰修建的引漳入林的水利工程,被人称之为“人工天河”。如今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红旗渠工程总投工万个。总投资万元,其中国家投资万元,占37%,社队投资万元,占63%。参与群众7万人。红旗渠修建10年当中,先后有81位干部和群众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其中年龄最大的63岁,年龄最小的只有17岁。

然而,在位于我市叙永县鸡鸣三省的乌蒙大山深处,有个当年叫水潦公社的地方,也有一条多米长,在多米高的悬崖绝壁上,只用了24双手,却坚持了8年之久开山凿渠无伤亡,看似平凡却更显伟大的工程。

根据当时任岔河村文书的杨田科老干部回忆:本地区干旱少雨,群众吃水相当困难,因背水掉下悬崖丧生的人也有好几个,村民在路过三岔河到云南背煤炭时看着“岩角”(有一股水源)寻思如果能够打通岩壁将水源接引过来供大家使用,哪怕砸锅卖铁卖鸡蛋都愿意。

时任公社书记刘显禄通知村干部开乡村社三干会时,看着麦子受旱长势很差,询问为何不浇水,杨田科表示人畜饮用水都不够,庄稼更是无水可浇,然后指着“岩角”给刘书记看,那里有一股水源,顺着岩壁开凿水渠也许能引过来供村民使用,刘书记顺着岩角水源方向看过去说:若顺着这个方向打过来,确实能利用到这股水源。

三干会开完后,在刘书记的带领下,时任村支书赵再安、村文书杨田科、三队队长杨甲武、二队队长骆扩华多次组织群众自发将“羊屎条”烤干后制成“亮干”,提起玻璃灯进入“倒角头”实地查看,确定该水源若能打通,就可解决村民饮水和灌溉的问题。

后来在公社刘书记的邀请下,请叙永县水务局专家郑光德到岔河村实地考察多次,确定该工程可行,水务局将尽力支持。年10月8日,在时任支书赵再安的召集下,岔河村两个社分别召开会议,群众一致同意凿壁修渠引水,会议最终决定于10月12日动土开工,由公社干部、村党员、队长、有经验的壮劳动力组成施工队。党员干部带头,半劳力和妇女作为后勤,赵再安任指挥长兼组长,朱明海任副组长,赵再文、朱明海任技术指导,每天12人轮流上岗,只记公分不计报酬。年10月9日,在公社刘书记的带领下,岔河村起草了一份报告,紧急送往县水务局。10月10日,水务局传来好消息,批准了岔河村报告,决定划拨元作为物资经费(后期经费快用完时水务局又拨款元物资经费。)

年10月12日早上,在时任支书赵再安的带领下,一支携带有钢钎、铁锤、锄头等简易工具组成的义务打水队成立。实际为35人,每天开凿人数固定为24人,剩余11人则轮岗休息、务农,1个月轮换一次。

以下就是参加当年战斗在岔河悬崖绝壁上开山凿渠的英雄名单:

岔河村2社(21人):赵再文、朱明海(两人长期坚持开凿,带头亲自操作)、杨田科、杨青科、杨信科、杨甲金、杨甲云、杨甲龙、朱启芳、杨甲强、陈述平、杨国科、杨明科、杨均科、杨甲河、杨恩科、朱启周、朱启文、朱启寿、杨甲青、朱启华

岔河村3社(14人):赵再友、赵再安、赵贵才、杨甲齐、龚学朝、龚学明、杨训科、骆扩相、赵再河、赵再能、骆扩荣、骆扩周、骆扩林、陈富林

支书赵再安在施工前鼓励大家一定要团结一致、众志成城、注意安全,早日将沟渠打通,让父老乡亲们都能饮上清泉水。由此开始,打水队成员每天在距谷底多米的悬崖峭壁上,全凭一把把锄头,一根根钢钎和一锤又一锤的战斗,开凿出这条岔河大堰。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年到年打了90米,年到年打了80米,年到年打了78米,年到年打了84米,年到年打了86米,年到年打了85米,年到年打了86米,年到年打了90米。全村男女主要劳动力从云南背煤炭几万斤烧石灰,利用凿壁的石头砌成一条长米的引水渠。历时8年时间,终于成功将“岩角”饮用水引了出来,成为了鸡鸣三省最险要,最壮观,最神奇而耀眼的人工天河。

年大堰建成后,解决了全村人畜饮水问题和全乡1万多人的出行,全村共增加余亩稻田。

而这支由35人组成的义务打水队队员,我们最朴实的英雄们,现在健在的还有16人。

年3月3日我有幸采访到8位英雄,听了他们激动的讲述后,我觉得我们不能忘记他们,所以,我作纪实场景肖像拍摄时是边聊边拍的,他们的精气神总是给人一种向上的正能量,但有时也显示出一种深沉的回忆中,毕竟那时太艰苦了,一天时间的采访拍摄,终于挖出了好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当晚坐车回泸州时,我头晕眼花,回家累倒了。但第二天却想把这事迹即兴地用手中的毛笔,把它画出来,于是以白描水墨的画法,通过两天半的心绪创作,跃然在宣纸上,让20世纪60年代在悬崖绝壁开山凿渠的真实情景再现于今天。

完成后,我首先将这承载厚重历史、传递着愚公移山和“红旗渠”精神的手绘作品发给叙永县县委书记廖俊,他看后感慨地为此画题写了“长征赤水励永宁,水潦儿女战天险”的点赞。而《泸州日报》总编张涌看了此图后,也为我取了个标题“地球上的一道痕愚公惊动三个省”。

图为作者王伟根据采访凿渠英雄们的讲述后,用记忆白描水墨画技法,在室内创作再现《赤水河畔的“红旗渠”》岁月图

的确,修建完成的大堰,悬于万丈大岩之中,宛如蛟龙横空出世,这在人类建筑水平低下的时代,光靠农民建成这样一渠,堪为奇迹啊!

如今,这里不仅修通了连接鸡鸣三省的大桥,天堑通途,还有这桃红李白醉乌蒙的美景,在人间四月天的季节里,浪漫地跳着彝族舞、唱着山歌欢迎你的的到来!!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ls/37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