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瑶教师姜晚英孩子们,走出大山去

中科白癜风微博 http://m.360xh.com/xinwen/kjzh/54464.html

姜晚英和土瑶孩子们在一起

30多年前,她是土瑶村第一个考上高中的女学生;30年后,她用爱托举着土瑶的下一代走出大山,放眼世界。她是贺州市平桂区民族学校副校长姜晚英,亲历了土瑶教育“三级跳”的变迁,51岁的她对孩子们的未来满怀信心,摩拳擦掌准备在教育战线上再大干一场。

土瑶孩子们表演长鼓舞

艰难求学,试着“走出大山”

土瑶是瑶族的一个支系,不到1万人口,居住在贺州市平桂区6个行政村的24条山冲之中。年底,6个土瑶村的贫困发生率为57.74%,是典型的“贫中之贫”“困中之困”。姜晚英,就出生在6个土瑶村中的明梅村。

交通闭塞、自然条件恶劣、早婚早育的风俗,让那个年代的土瑶孩子求学异常艰难,土瑶女孩求学更是难上加难。“当年村里的教学点只设1—4年级,我们班里有3个女同学,5—6年级要走2小时的路到村小学寄宿就读,条件太艰苦,到了5年级,班里就只剩我一个女孩了。”亲人的支持,对读书的渴望,让这个土瑶女孩克服了贫穷、陋俗带来的种种困难,磕磕绊绊地读完小学,上了中学。

“小学毕业考试,我数学考了40分,语文70分。这在土瑶孩子中,算不错的成绩了。”鹅塘镇3个土瑶村,只有姜晚英一个女孩走出大山去读初中。来到镇上求学,学校饭堂只管帮煮饭,菜是她周日下午从家里带来的咸菜,一瓶咸菜要吃上一个星期。生活的苦对山里孩子来说并不难捱,热爱读书的姜晚英来到镇上后,把能找到的书都读了个透,一头扎进了知识的海洋。就这样,班里这根土瑶村的“独苗苗”顺利考上了贺县第二高中。

从镇上来到县里求学,姜晚英打开了眼界,同时也被这个新天地振懵了。受教育程度的差距、身体营养的差距,直接表现在成绩上,姜晚英的学习跟不上了。在和县里孩子激烈的竞争中,她高考落榜了。此后很长时间,土瑶村里都没能走出第一个大学生。

土瑶孩子们表演原生态土瑶民歌

扎根教学一线,不让一个孩子掉队

高考落榜的姜晚英,对土瑶基础教育的落后有切肤之痛。落榜当年,镇里招代课老师,对教育有了执念的她立刻报名并考上了,回到了自己村里的龙船小学当代课老师。她扎根在生养自己的土瑶大山,踏踏实实用心钻研,从基础教育抓起,为土瑶孩子走出大山奉献一份光和热。年代课老师可以考公办教师,次年她就发奋考上了公办教师,调到了鹅塘镇中心校任教。年秋季,鹅塘镇中心校成立寄宿制土瑶班,土瑶孩子的学习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她一路伴随着土瑶孩子,见证着家乡孩子求学路的变迁。年,脱贫攻坚战全面打响,土瑶迎来了发展的春天。精准扶贫,扶智先行,为了啃下“土瑶”这个脱贫攻坚的硬骨头,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国家、自治区、贺州市三级不断持续加大对土瑶聚居区的教育投入,力争实现土瑶教育提质升级的“三级跳”。年,平桂区决定在城区学校组建土瑶民族班,把鹅塘、沙田两个镇四年级以上的多名土瑶学生,集中到条件更好的贺州市平桂区文华学校就读。

土瑶教育有了新跨越,姜晚英的内心澎湃不已,她自告奋勇申请到文华学校管理民族班。她动情地说:“我是土生土长的土瑶女儿,身上刻着‘走出大山’的印记,我熟乡情、懂民情,同为土瑶村人,做起工作来更有优势。”

如愿到了文华学校,姜晚英深知这样的机遇对土瑶孩子来之不易,看着一代又一代的土瑶父老在山里打转转,她下决心用自己最大的努力把孩子们带出大山。秉持着这样一份坚定的信念,她开启了“用生命劝返每一个学生”的疯狂工作模式。这头,她深入土瑶村家访开导家长。听说让孩子去城区上学,一些家长嫌远摆出了“干脆不读书了”的姿态。姜晚英用她“瑶族亲人”的身份耐心劝说家长把孩子送出大山。家长不重视教育,常因农活忙而不送孩子上学,她苦口婆心讲明利害,说服家长送孩子下山返校。土瑶班成立一年多,姜晚英已经走遍了土瑶村的24条山冲,这些崎岖蜿蜒、险象环生的山路,见证了她带孩子们走出大山的苦心和执着。“一次家访,或许起不到什么大的作用,但我来到这里,一定能让学生家长、村民感受到我深沉的情感,我一定能走进他们的心灵。”姜晚英在她的家访日记中这样写道。那头,她细心安抚第一次走出大山求学的孩子。来上学的孩子厌学逃课,她满城搜寻到半夜,她耐心开导因举止怪癖遭同学孤立的土瑶“假小子”,通过青春期卫生课和心理疏导课,成功劝解为“爱情”打架的土瑶“小帅哥”,通过耐心引导,使原合唱队学生由排斥转为赞许,成功让后备人选的土瑶孩子被留下……为了让土瑶孩子安心读书,她多次路过家门而不入。她说:“我愿用心守护好这个扶贫成果,用爱编织好土瑶教育的摇篮,绝不让一个土瑶孩子掉队!”

她实践着自己的承诺,用爱心和责任留住了土瑶孩子,使土瑶孩子的辍学率为零。“一个月,孩子们不哭了;五个月,孩子们笑了、懂礼仪了;六个月,孩子们活泼自信了;八个月,孩子们敢于得体展示自我了;十个月,家长们满意了,放心了;一年后,家长送娃上学态度积极了,向老师表达感恩了……”她对土瑶孩子、家长的大变化记得十分清楚。

年9月,土瑶聚居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重点项目之一、投资1.8亿元新建的寄宿九年一贯制学校——贺州市平桂区民族学校开学,6个土瑶村的名学生有了“新家”。由于教学、管理出色,姜晚英调任该校副校长,亲历了土瑶教育“三级跳”的她,对托举孩子们走出大山信心更足了,在新岗位上奋斗的劲头也更足了。

姜晚英在大明村学生家家访

姜晚英常常奔波在这样险象环生的家访路上

姜晚英常常奔波在这样险象环生的家访路上

传承文化,把爱我中华的种子埋入土瑶娃的心灵深处

文华学校土瑶班成立后,以姜晚英为组长的民族文化传承团队制定了该校民族文化传承短中长三期目标:近期目标是对孩子们进行感恩教育,留住所有土瑶孩子;中期目标是将瑶歌、瑶绣等引入校园,让孩子们接触和学习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好瑶族文化传承教育;长期目标是推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进课堂,编辑民族文化校本教材,把爱我中华的种子埋进每一个孩子的心灵深处。有了“路线图”,姜晚英撸起袖子说干就干。年10月至12月,她带领团队陆续将瑶歌、瑶绣、长鼓舞等传统文化引进课堂,丰富了土瑶娃的校园生活;她还撰写了《平桂区文华学校民族团结进校园文化传承方案》;年3月,学校建立了瑶族文化室,她不仅展出了自己压箱底的两套民族服饰,更动员家长们捐献了竹筒、刀鞘、织针、竹篓等土瑶同胞日常生活用品,这些展品时刻慰藉着离乡孩子的心田。年11月,她们团队收集整理的《瑶语教学读本》和《瑶族文化》两本校本教材付印,土瑶娃们在学习中不断增强民族自豪感,打心底树立起自信。贴标语、挂横幅、打造宣传栏……通过校园无处不在的感恩教育和美德教育,通过老师们悉心传授、辛勤撒播,爱我中华的种子渐渐埋进了土瑶娃的心灵深处。

年9月,文华学校的土瑶学生集体迁到了新建成的民族学校就读。这所现代化学校有了更大的空间、更好的设施、更强的师资力量,姜晚英传承民族文化的愿景自此有了更坚实的基础。

贺州市民族学校土瑶手工艺文化传承特色实验室

贺州市民族学校土瑶手工艺文化传承特色实验室获年广西中小学创新、特色实验室优秀展示案例

年末,脱贫攻坚战全面收官,土瑶孩子们在生活上、教育上全面改善,迎来了欣欣向荣的明天。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会点上展望未来,姜晚英信心满满地说:“不忘教育初心,牢记育人使命,我愿与土瑶孩子们共成长,用爱托举他们走向更美好的明天。”

来源:广西民族报

记者:梁晴

责编:黄云

审核:梁晴

复审:蒙树起

监制:韦尚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ls/143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