浴火重生大明朝,明朝最大规模的一次内乱开

很快,北平附近的南军便将目标指向了宋忠驻守的怀来。

宋忠本不是什么重要的人物,军事才能也一般,但急转而下的形势将他逼到了风口浪尖上。虽然他在短时间内收容和编排了大量士兵,但却无法平息慌乱的军心,因此,宋忠故意放出消息,谎称朱棣已经将士兵们留在北平城内的亲属杀光了,这样一来,士兵们个个义愤填膺,下决心要和朱棣拼死一战。

但朱棣毕竟是用兵如神的角色,宋忠的这点儿小花招很快就被朱棣知道了,于是,他故意让宋忠手下士兵的家属们去打头阵,这样一来,戏剧性的一幕就出现了,打头阵的士兵们不但没有冲上前来厮杀,反而是你一句“大哥”,我一句“堂弟”地大喊大叫起来,宋忠的手下立刻知道自己上当了,纷纷倒戈。最终,宋忠本人被俘,朱棣有心将其劝降,但宋忠虽然才能不怎么突出,却偏偏有宁死不屈的精神,朱棣只好将其处死。

此刻,北平城里的建文帝正悲哀地看着围在他身边的大臣们,他的祖父朱元璋当初滥杀功臣良将的直接后果是,他现在想挑一个有实战经验的人去对付他的叔叔朱棣都很难,只有长兴侯耿炳文了。

耿炳文“长兴侯”的封号来源于他曾经驻守长兴十年,张士诚多次对长兴发起进攻,但城池在他的指挥下固若金汤,这极大地牵制住了张士诚的力量。因此,我们不得不佩服朱元璋的识人之明,他将擅长进攻的蓝玉

等人杀得一干二净,却独独留下了只擅防守的耿炳文。这样的人,既搅不起大的风浪,还能在外敌入侵的时候派上大用场,朱元璋留下他,也许就是为了今日之变。

耿炳文对朱棣,这是一场矛与盾的较量。

可惜的是,朱元璋识人,他的孙子朱允坟却不然,他给耿炳文下的命令是-进攻,而朱棣则恰恰是当时最擅长进攻的人才之一。更愚蠢的是,朱允效虽然将三十万大军交给了耿炳文调配,却在临行前告诫他务必不要让其背上杀害叔父的罪名,得令之后的耿炳文一头雾水。都已经要和对方拼命了,却被告知不能伤害对方,这仗,要怎么打?

无论如何,耿炳文也只能向前了。

到达真定后,耿炳文立刻摆出了一个三角形阵势:他派徐凯驻守在河间,潘忠驻守莫州,杨松驻守雄县,一旦一方出事,另外两方必然率兵来救,内外夹击敌军。从这一布阵中可以看出,耿炳文到底是老将,深知在敌军境内必须稳扎稳打的道理。

然而,耿炳文精心设计的阵势虽然厉害,却不是没有攻破之法。经过番打探和分析之后,朱棣和大将张玉偷偷在中秋之夜出发了,他们的目标是一偷袭雄县。

正当雄县的士兵们喝得烂醉如泥的时候,朱棣手下的士兵已经悄然爬上了城头。面对这群不速之客,毫无防备的雄县守兵只能一边抵抗一边向莫州求救。他们知道,只要援军能够及时赶到,他们就可以变被动为主动,将朱棣等人一举歼灭。然而,直到雄县的守兵全军覆没,他们也没能看到援军的踪影。原来,朱棣早已将部下兵分两路,一路夜袭雄县,另一路则埋伏在莫州通往雄县必经的月漾桥,准备伏击援军,从而打破耿炳文摆下的三角阵势。这样既解决了雄县的杨松,又收拾了前来支援的潘忠.一箭双雕,简直完美,就连得知消息的耿炳文也不得不感叹朱棣的军事才能。他终于认识到自己面对的是怎样一个可怕的敌人了。

尽管旗开得胜,但朱棣并没有骄傲,他知道,他真正的威胁还在后面耿炳文本人和朱允蚊交给他的三十万大军。

就在朱棣犹豫着如何开展下一步攻势时,耿炳文手下一个名叫张保的人向他提供了一份非常重要的情报:其实,耿炳文的三十万部队并没有到齐,现在只有十万多人零零散散地驻扎在沱河两岸,可以各个击破,轻易取得胜利。

按常理来说,这是一个好消息,朱棣应该立刻发兵攻打分散的敌军,但他却让张保回去告诉耿炳文,让他最好早点儿做好准备,他的大军马上就会逼近的。

什么?这意思不就是在告诉耿炳文,我就要打你了,赶快把你的三十万大军调齐吗?要知道,朱棣最担心的其实就是“三十万”这个庞大的数字!如今倒又嫌对方人少了?真是匪夷所思!

原来,在朱棣看来,敌军太少太分散反而容易使自己在攻打时陷入腹背受敌的局面,倒不如逼耿炳文赶紧合兵一处,跟他来一场一决雌雄的交锋。而对于自己的指挥能力,朱棣还是有很大的自信心的。

但耿炳文到底也是个老狐狸,他虽然确实将部队集结到了一处等待朱棣的进攻,却依然坚守不出,每天悠悠闲闲地喝喝茶、聊聊天,就是不肯出兵。这下子可把朱棣给急坏了,时间对耿炳文来讲并不重要,但对朱棣来说可是多少金钱都买不到的珍贵资源,不早点儿取得胜利,他就一天不得安宁,手下这帮人也指不定哪天就撂挑子回去当良民了。要知道,现在毕竟是太平年间,老百姓对朝廷的不满还没有那么多,只要小日子还能过,他们就不会坚定地想要造反。朱棣是藩王,可他们不是。

怎么办?怎么办?就在朱棣急得一筹莫展的时候,他的好侄子建文帝却帮了他一个大忙--安排李景隆取代了耿炳文的指挥职务。

李景隆虽然是名将李文忠的儿子,据说还长得一表人才,但却自高自大,还活脱脱是个军事白痴。建文帝放着还能克制朱棣的耿炳文不用,却让这个白痴来当主帅,恐怕这场仗还没打,胜负就已经很明显了。可是,无论朱棣再怎么看不起李景隆,但他不能忽视他手里的五十万大军,硬碰硬的话,朱棣的力量还是显得太单薄了。因此,朱棣必须重新找到可以借助的力量。

不久,宁王的属地来了一位客人,他将随行的人员全部留守在城外,自己单枪匹马地进了城,这个人便是朱棣。

宁王善谋,自然知道朱棣的来意,但他可不想背上反贼的骂名。朱棣摆出了一副可怜兮兮的模样,称自己无处容身,希望宁王可以念及兄弟之情收留他,替他向朝廷求情赦免自己。就这样,朱棣在宁王的地盘混吃混喝了好几天后便主动告辞了,宁王当然巴不得这个烫手的山芋赶紧离开,很高兴地跑去为朱棣送行,但他没有想到的是,朱棣留在城外的伏兵突然杀了出来,而宁王自己的部下朵颜三卫也变成了朱棣的人。原来朱棣在城里并不是单纯地混吃混喝,而是早已将他看中的朵颜三卫全部买通了。这下子,宁王被迫跟朱棣上了同一艘威船。

而此时此刻,朱棣的长子朱高炽亦不负他老爹所托。李景隆率领五十万明军用火炮攻击北平依然没有效果,而朱棣率领凶悍的朵颜三卫归来后,局势已经很明显了。郑村坝之战开始后,名不虚传的蒙古骑兵打得明军落花流水,吓得李景隆连夜南逃了。

战事打到这里,朱棣似乎已经占到了上风,但等到李景隆带着四五个得力的帮手卷土重来的时候,朱棣的厄运便开始了。如果说朱棣一生最危险的时刻的话,那就是白沟之役了。

在李景隆带来的帮手里面,既有最了解朱棣的平安,又有携带着大量新式火器地雷的前朝老将郭英。可怜朱棣的部下们刚率兵到达白沟河,就遭到了平安的砍杀和地雷的轰炸,就连朱棣本人都在混战中迷路了(休战时已是半夜),他通过辨别河流的方向才勉强回到营中。第二天决战时,平安更是出奇招,竞率领部队先冲击了北军的后翼,朱棣的作战计划被打破,而当他企图向李景隆的中军侧翼冲击时,又被李景隆“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在朱棣反向的时候抄了他的侧翼。一时间,明军已经将朱棣团团围住,就要取了他的脑袋向朝廷邀功了。朱棣虽然充分发挥了他的勇猛奋死拼杀,但终究抵不过源源不断的明军。而此刻,李景隆业已下令发起总攻,再不想办法退兵的话,恐怕朱棣就真的要被剁成肉酱了。

就在最后的关键时刻,朱棣再次为李景隆的愚蠢下了赌注,他故意跑到河堤的最高处不断挥舞马鞭,一副号召人的样子。而李景隆果然以为他这么做是因为其早有埋伏,不但没有趁机将朱棣射成刺猬,反而命令已军后退。这才让朱棣逃离了河堤,有了喘息之际。

但朱棣的噩梦还没有完,李景隆手下的另一个大将瞿能断定朱棣已经难以招架,只要趁热打铁再发起一次进攻,朱棣和他率领的军队必将全军覆没。于是,他果断率兵冲进了朱棣的防守体系。

眼看朱棣的皇帝美梦就要破灭,这个时候,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一股强烈的沙尘暴席卷而来,只听“咔嚓”一声,明军的帅旗居然被刮断了。冲锋陷阵的关键时刻,帅旗却被老天爷吹断了,这是什么道理?迷信的明军立刻陷入了慌乱之中,而朱棣则抓住了这一转瞬即逝的战机,猛攻明军后侧,顺手还放了一把大火,火借风势,风助火势,一会儿就把明军烧杀得所剩无儿,羅能父子也战死在阵中。

而没有了同伴的支持,就连最可怕的平安也只能率兵败走,一时间明军兵败如山倒。朱棣当然不会放虎归山,立刻率兵追击,但路上遭到了徐辉祖的抵挡,原来朱允坟也是对李景隆信心不足,早就留了后手,这才保住了明军的一些力量。

而为了缴获更多的粮草,朱棣玩儿似的一路追着李景隆到了济南,却在这里遇见了铁铉和盛庸,三人上演了一场精彩绝伦的济南守备战。朱排放水攻城,铁铉就诈降;朱棣火炮上阵,铁铉就挂出“大明太祖高皇帝神牌”;朱棣想要撤退,铁铉就和盛庸主动率兵追打,顺便还收复了德州。不久,朱允姣适时晋升铁铉为兵部尚书,盛庸为总司令,令其二人率军在东昌和朱棣进行决战,并用口袋阵诱困朱棣。如果不是不要命的朱能前来解救,恐怕朱棟的命就真的栽在盛庸手里了。不知道是不是老天爷真的站在朱棣这一边,总之每每到了危难时刻,朱棣似乎总能逃脱,比如接下来的夹河之战中,突然刮起来的东北风转眼间就让他反败为胜。这样的事情,实在是找不出任何规律来解释。而且,朱允效的善良也让他在作战中成了最安全的人,反正明军是不会让他死的。

只要不死,朱棣的皇帝梦就有希望,并且很快就实现了。夹河之战后,朱棣率兵南下,于灵璧之战中将明军的有生力量消灭殆尽。建文三年六月,朱棣率军自浦子口渡江,最终攻入金陵,明朝最大规模的一次内乱从此结束,大明江山迎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jj/535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