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口支援工作,是党中央从党和国家工作全局出发作出的重要战略决策。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干部人事处处长冯华威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市卫生健康委高度重视对口支援干部人才选派工作,不断加大选派力度,批次选派人数较十年前增加了1.2倍。十年来,共选派31批医疗队共名专家,分赴西藏、新疆、青海、内蒙执行对口支援任务,其中,西藏拉萨市及1区2县名,新疆和田地区及所辖1市3县、兵团名,青海玉树及1市2县55名,内蒙7个旗(县)35名。
冯华威介绍,本市通过市区两级一盘棋,统筹调动医疗人才资源。市卫生健康委统筹市、区两级医疗机构,遴选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高、奉献精神强的医护人员担负任务。22医院、3家公共卫生机构,16个区的44医院先后承担了选派任务。卫生健康委机关、各医疗卫生机构共选派36名行政干部,任医疗队长。从少量行政干部、专家“单兵单将”到团队协作、“组团式”支援帮扶,市、区两级卫生健康委和医疗卫生机构全力履行对口支援政治任务,选派精兵强将,源源不断向医疗对口支援队伍输送力量。
十年接力支援,助力受援地卫生健康事业跨越发展。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十年来,北京与受援地紧密联系、携手同心、筑力前行,一批批医疗人才在高原、在边疆苦干、实干、一茬接着一茬干,用心用情接续奉献,受援地区医务人员专业技术水平得到显著提升、人才队伍结构不断优化、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内生动力不断增强,真正做到了“造血式”医疗支援。
雪域冰心,助力健康拉萨。十年来,援藏医疗队赓续“老西藏精神”,来自市区两级将近名援藏医疗队接续奔赴雪域高原。通过“组团式”援藏医疗队的倾力付出,医院仅用了2年时间,在国家“1+7”“组团式”支援队医院等级创建。在拉萨市及1区2县有关部门的密切协作下,全面开展对口帮医院、医院、医院,3医院医院评审。聚焦“大病不出藏”医院、常见病易发病不出县区的建设目标,医院及1区2医院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医院管理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援藏医疗队先后开展多项新技术和疑难危重手术,刷新填补技术空白,其中儿童髋关节畸形矫治等30多项技术填补了自治区技术空白;以跟岗培训、学术论坛、师徒结对、规培基地建设等多种形式培养人才,不断强化自身“造血”功能,一大批本地医生开始独当一面,已独立开展急性心梗支架植入术等三四级手术。医院及1区2医院服务能力和综合管理水平得到显著提升。北京“组团式”援藏工作得到中央高度认可,在全国“组团式”支援工作推进会上做典型发言介绍工作经验。
情系和田,提升本地人才技术能力。援疆医疗队把工作重点放在弥补当地技术短板、培养独立掌握临床技能的本地人才上。医院学科发展与和田地区群众的健康需求,发挥首都医疗技术优势,把先进理念和技术,应用于日常临床带教工作中,创造性开展新项目、填补技术空白,围绕当地常见病、多发病,开展授课及讲座、手术带教、查房带教,规范诊疗流程、协助建立规章制度等。医院申报课题,撰写科研论文百余篇并在核心期刊发表,医院多种疾病诊疗水平和多个学科的长足发展,医疗援助效果显著。
十年援玉,支援灾后新城提升民生温度。援青医疗队推进“健康玉树”建设步伐,先后成立了感染性疾病科、骨关节治疗中心、包虫病诊疗基地等多个新学科,开展了二百余项新技术、新业务,填补技术空白,制定人才培养战略规划,实施“手拉手”“结对子”“传帮带”计划,先后培养了数百名医务人员,医院医疗人才梯队更加合理、技术更加精湛、人员更加稳定,打造了一支带不走的高原医疗队。
十年来,北京医疗队的工作得到了受援单位和各族群众的高度肯定和赞誉,为当地的卫生事业发展做出了贡献,高海拔艰苦地区的环境考验和团结帮助各族群众共同富裕的使命托付,淬炼出一大批能吃苦、能战斗、能忍耐,甘于奉献,勇于担当的医疗干部人才。援藏医疗队年获西藏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荣誉称号,年中央电视台“寻找最美医生”活动“最美医生团队”。第六批“组团式”援藏医疗队队长任轶同志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多人分获“首都劳动奖章”、“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奖”,“北京市扶贫协作先进个人”、“北京市扶贫协作突出贡献奖”,“自治区先进工作者”、“西藏青年五四奖章”等省部级、地市级荣誉。他们已经成为北京对口支援工作的一张靓丽名片,成为首都卫生健康系统的一面鲜红旗帜。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蒋若静
编辑/谭卫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