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强县域医共体乡镇村民有医靠

远程影像诊断让就诊群众“少跑腿”。赫鹏翀摄

儒洞镇中心卫生院拥有螺旋CT等先进设备。赫鹏翀摄

今年5月,医院脑科中心上演了一场生死较量:67岁的患者谢某因患有巨大脑膜瘤入院,并患有右侧颞叶急性期脑梗塞。虽然病情十分凶险,但该院脑科手术团队在对口帮扶专家的指导下,为患者成功进行了巨大脑膜瘤切除术,患者术后很快恢复正常生活。

以往这种疑难重症脑科高风险大型手术,阳西患医院完成。随着阳西县建设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取得显著成效,医院医院拥有了国家级“综合防治卒中中心”,该院脑科中心建设日臻成熟,有能力让患者“大病不出县”。

为了推进县域医疗水平的高质量发展,阳西为卫生健康工作开出了“处方”。阳西县年十项重点任务当中,提出“完善紧密型县域医共体体制机制建设,加强县域医疗机构硬件建设,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确保医共体改革可持续发展”的任务目标。

作为全省15个试点县之一,医院医院、医院、医院3医院,以及8间镇卫生院和个行政村的村卫生站,打造“1+3+8+”紧密型县域医共体,优化整合县域医疗卫生资源,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下沉。

●南方日报记者赫鹏翀

强县域

“一家人、一盘棋”县域医共体建设更紧密

“县域医共体建设的关键在于紧密二字,医院通过错位发展,实现了优势互补。”医院副总院长赖若鸿分析道。

按照“一家人、一盘棋”的理念,县域医共体内所医院统一管理,并实行编制备案制、按需设岗、按岗定员、全员聘用;县域医共体内所有医疗机构医院统一管理,医保部门将医保医院统筹使用。

近年来,阳西县以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为抓手,围绕“强龙头”到“强县域”和“以治疗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的两条主轴线,优化整合县域医疗卫生资源。

以县域医共体建设为契机,阳西县近年来加快推进医疗基础设施建设,相医院新住院楼、新住院楼附属配套工程建设,以及医院医院迁建等项目建设。阳西县正在稳步推进县医院二期建设项目、医院建设项目、医院迁建项目等,旨在进一步提升全县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记者从阳西县卫生健康局了解到,该县稳步推进县域医共体内药械统一账户、统一目录、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支付的“五统一”,有效落实药械统一管理,进一步为患者减轻负担。

阳西县新冠疫情防控工作,紧紧依靠县域医共体县镇村管理一体化机制,实现了人力、物资的统一管理、统一调配,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构建了坚实堡垒。

近年来,阳西入选广东省医改十大创新典型;阳西医共体建设入编国家卫生健康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基层卫生综合改革典型案例》;医院入选全国“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优秀实践案例;阳西医共体案例获评医院医联体建设实践案例征集活动最佳人气奖。

抓龙头

让群众“大病不出县”防治卒中能力达到国家级

自年县域医共体建设工作启动以来,医院医院医院,医院医疗服务能力推荐标准,是国家级“综合防治卒中中心”单位,其中泌尿外科、骨科、普通外科、重症医学科、疼痛科5个专科获评阳江市“十三五”重点专科。

如今,阳西患者之所以能够“大病不出县”,得益于在县域医共体的框架下,医院医院医疗团队的密切配合。例如脑卒中疾病,最佳诊疗黄金时间是在6个小时之内。该院脑卒中中心建成之前,阳西患者往往长医院就诊,难免耽误了黄金治疗时间。现在脑卒中中心开通了绿色通道,患者确诊后将“直通式”抵达救治中心,有效保证了黄金抢救时间。

除了卒中治疗之外,该院还开设了介入中心、脑科中心、血透中心等全新科室,填补了阳西地区的空白。目前,该院能够开展普外、泌尿、妇科、骨科、脑科等学科各类微创手术,以及关节置换、心脑血管和肿瘤介入治疗等业务,高精尖手术,超声引导下肩部疼痛注射治疗等24项新技术也相继开展,让患者不出阳西即可治疗多种大病。

在增设现代化先进医疗设备方面,该院目前拥有核磁共振、层螺旋CT等大型高端医疗设备,电子及纤维内窥镜、血液透析机等重点科室先进诊疗设备一应俱全,为开展关节置换、心脑血管造影检查、支架植入及肿瘤介入治疗等奠定了坚实基础。

今年1月至9月期间,医院医院心血管内科开展手术台次,较去年同期增长10.75%;脑科中心门诊患者人次,较去年同期增长53.05%;普通外科开展新技术5项,门诊患者人次,增长3.0%;康复中心开展新技术3项,门诊患者人次,较去年同期增长46.9%。

带基层

医疗资源有效下沉镇村远程诊断让群众“少跑腿”

为了让群众“小病不出镇”,阳西县推动医疗资源有效下沉镇村。镇卫生院重点做好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医院健康管理中心统一管理下,落实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村卫生站纳入镇卫生院统一管理,发挥好农村群众健康“守门人”作用。

“各镇卫生院拍摄的CT片、X光片等医学影像资料,现在都可以通过远程系统传送到我们中心,再由值班医生给出诊断结果。”医院医院影像诊断中心主任徐志滨介绍说。

为了有效破解镇级医疗机构在影像诊断等方面的短板,阳西县让“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积极推动远程诊断等资源下沉,使县镇医疗机构更好地形成合力。在诊断中心,多名医生通过传输过来的医学影像信息进行认真研判,让家住镇村的基层群众不必跑到县城,就能获得县级医疗机构的诊断结果。

年,儒洞镇中心卫医院标准升级建设,目前开放床位张,还拥有螺旋CT、四维彩超、电子胃肠镜、光电自动分析心电图仪等先进医疗设备。“很多患者以前都是到县里挂我的号,知道我来了儒洞镇以后,他们就不用舍近求远了。”作为医院医院的普外科业务骨干,袁潜通过县域医共体的人才柔性流动,现在兼任儒洞镇中心卫生院副院长,他每个星期都会到儒洞镇坐诊。

目前,阳西县7间镇卫生院已完成“星级”卫生院建设任务,6家镇卫生院均达“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基本标准,其中儒洞镇中心卫生院达到“优质服务基层行”服务能力推荐标准;个行政村卫生站标准化建设项目全部完工,有效促进了镇村医疗服务能力提升。

“医院向镇卫生院下沉优秀学科骨干,派出专家定期到镇卫生院坐诊,还经常到农村巡诊,并利用多个资源共享中心为镇卫生院提供诊断、人才培养等服务。”赖若鸿介绍说,通过建立县镇联合病房和专家工作室,协助建立特色专科、培养学科带头人,阳西镇村基层医务人员的培训和培养力度进一步加大。

补短板

帮扶专家团队借智借力培养“带不走”的医疗队伍

为了尽快补齐基层地区的发展短板,对口帮扶是一项行之有效、切合实际的政策措施。近年来,阳西县在医疗等领域迎来了一批又一批对口帮扶队伍和专业人才。有了帮扶专家团队借智借力,阳医院专科服务能力。

年底,中医院对医院医院启动“组团式”紧密型帮扶工作,至今已助力开展新项目、新技术数十项,多项技术填补了医院在该学科的空白,推动重点专科的业务、临床水平以及团队管理等方面取得长足进步。

来自广东医院的罗丹萍、宋海泳是医院医院一对令人羡慕的帮扶专家“夫妻档”。一年前,他们不仅夫唱妇随来到阳西并肩开展帮扶工作,还带着老人、小孩一起来到阳西,成为阳西对口帮扶工作的一段佳话。

罗丹萍是消化内科专家、医学硕士,她挂职内镜诊疗中心副主任,指导内镜诊疗中心团队积极推进单人肠镜、无痛胃肠镜等新技术的应用;宋海泳挂职康复医学科副主任,在他的助力下,康复医学科成功开展了吞咽造影检查等康复诊疗新技术的应用,填补了阳西医疗领域的空白。

同时,罗丹萍、宋海泳还将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阳西同行。近一年来,夫妻二人多次前往镇级卫生院等地开展专题授课和健康巡讲活动,培训阳西基层医疗人才上千人次。通过医疗技术的“传帮带”活动,旨在为阳西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基层医疗人才队伍。

虽然对口帮扶工作即将接近尾声,但罗丹萍还要在阳西继续“加班”一个月,完成收尾工作,为下一批对口帮扶专家团队做好衔接。“虽然很快就要离开阳西了,但我们希望通过‘柔性帮扶’等形式,未来还能继续为阳西医疗事业尽一份力。”宋海泳说。

近年来,阳西医医院帮扶契机,医院的智力支持和技术优势。截至年,共与15医院组建联盟帮扶关系,20多名帮医院。医院的精尖力量担任学科带头人,阳西医疗机构加快做强优势和重点专科,发展建设新技术学科。

■一线实践

村卫生站实现

诊疗“上通下联”

村医是直接面对基层患者的“首诊”,医院先进医疗技术信息的主渠道,充分发挥村医“上通下联”庞大的网络作用,是巩固“大病不出县”的关键。

“我现在每天都要为10多位村民诊治,主要是慢性病诊疗和理疗、保健。”沙扒镇渡头村卫生站赖医生介绍说,他的服务对象是多名村民,要让村民们实现“小病不出村”。

近年来,阳西县紧紧抓住“牧海耕田·阳西味道”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的有利契机,加快推进农村基础设施改造提升工作,使村卫生站实现了提档升级,让农村群众足不出村即可享受高质量的卫生健康服务。

依托阳西县紧密型医共体建设,渡头村卫生站显著改善了就医环境和硬件设施。赖医生表示,如果村民的病情比较严重,他还能通过远程医疗系统,医院的专家进行远程诊断。

阳西以组建巡诊团队的形式,推动县级专家、流动护士等骨干下沉到村卫生站,为农村群众提供医疗巡诊服务。年,村卫生站医疗巡诊活动提供健康咨询人次、诊治人次、免费发放健康宣传资料人份、“一对一”专业技能培训村医人次。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fz/669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