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者说从西湖之北到天湖之南

□张艺璇

萧山,机场海拔仅7米。

念青唐古拉山,主峰海拔超米。

我们,一群浙江考古人,海拔上升近倍,向西飞行约公里,从杭州奔赴当雄,支援西藏考古工作。

西湖、北高峰、灵隐寺,是我们挥手告别的江南湖光山色。

纳木错、雪山、康玛寺,是伸手拥抱我们的高原湖光山色。

在湖与湖的波光中,在山与山的皱褶里,我们的身影渺小但坚定地伫立着。

从困难地呼吸到呼吸着自由

初到西藏,我们多多少少都出现了高原反应,气喘、头疼、胸闷、耳鸣、失眠等症状在身体内“叠压打破”着纷至沓来,我一度难受到感觉脑袋就像是被脖子这把水果刀反复戳着的苹果。严重的高反促使我购买了智能手环以监测健康状况,当晚的数据差点把我吓得又高反了:

来自智能手环的7月30日监测数据

凭意志而忍耐着,捱时间而克服着,在海拔不超过米的拉萨市区和山南市休整了数日后,高反逐渐有所缓解。在抵达西藏的第5天,我们前往琼结县藏王陵参观,我终于可以走走停停着徒步爬升到草原的高处。当我喘着粗气与陵前的石狮四目相望的时候,仿佛被这一份眼前千年未变的宁静安详所抚慰,心跳慢了下来,呼吸缓了下来,高原反应也逐渐消散。

终于可以向着海拔米以上的当雄墓地的方向出发了!

藏王陵前的石狮

在此次援藏的行前会议上,我们已经了解到当雄墓地所在的景观同藏王陵一样,在一片郁郁茫茫草原之中。习惯了浙江茂林修竹、细声软语的发掘环境,现在即将投身到这样开阔辽敻的原野,与“天湖”纳木错一山之隔,被牦牛、羊群、赛马和高原鼠兔注视,第一次进藏的我能够想象野性而自由的气息扑面而来,呼吸将通顺畅达,心胸将彻底打开,身体不再流浪但灵魂自在如风。

当雄墓地所在环境

从神秘极净的天境到变幻莫测的天气

在当雄墓地考古现场迎接我们的是执行领队扎西次仁和他的团队,这位声音和长相都酷似我们某谢姓同事的藏族小伙,给人以亲切感,也流露着幽默感。他打趣着问我们,从“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地方来到了“最接近天堂”的地方,接下来得用心感受究竟哪一处更“天堂”了。

我相信无数摄影师的天堂一定在“世界第三极”的西藏,优秀的摄影作品中总能看见西藏主题,或蓝天白云,或星空雪山,或草原格桑,或寺庙经幡。

8月2日前往当雄,途经念青唐古拉山

高原总给人一种雄伟壮美、深沉稳重甚至接近永恒的观感,而到了当雄之后,我们才领略到被摄影师隐藏起的那瞬息万变的另一面。

“天气预报就没准过!”

“衣服怎么穿都不对!”

这是我们最频繁的吐槽。

在夏季的午后,常常几分钟前日光强烈,我们在焦灼地等待天空飘来云朵以便航拍遗迹,而几分钟后可能忽然就风沙大作,雨雪冰雹随后便让人猝不及防地在近处和远山一同登场,笑闹人间之后再将太阳送还。

8月12日午后的天气极端变化

而入夜后,天气也同样诡谲。在西藏徜徉于银河和星空下本是我此行的一大愿景,正巧今年夏季星空还正好上演着为期半月的英仙座流星雨,央视直播间分享着在阿里天文台的实时画面,而我们在当雄多云的夜空却几乎看不见一颗星星。有一晚好不容易在屋外瞥见星子,可县城里的光害导致星空并不如预期,我央着考古队提早12小时“上工”,一起到工地观星,结果赶到后,所有的星星又都被云层遮蔽得一点不剩,我们和在板房里值班的大哥讨了几杯酥油茶喝后只能抱憾而归。

考古队深夜“上工”

而也正因此,我们才在为期短短45天的发掘中就幸运地见到了3次彩虹。工地上的藏族大叔说,彩虹和画在石块上的白色天梯一样,是攀天和下凡的工具。另一位年轻的小伙说,或许也是彩虹把两个女生从东南沿海送到了青藏高原,或许也是彩虹把千年古迹从历史深处送到了我们面前。

9月15日下工前出现的彩虹

当然,我们发掘的古迹并非彩虹的馈赠。当雄墓地在第三次文物普查时就已发现,年开始配合基建进行发掘,M1—M5这5座大墓虽遭盗扰,但还是出土了琳琅满目的随葬品,金银器包括耳勺、蝴蝶状饰件、徽章等;铜器包括覆面、铜镜、铜铃、戒指等;玉石器以珠饰为大宗,材质包括青金石、绿松石、珍珠、珊瑚、玛瑙等,还发现黑白双色的围棋子。扎西次仁曾在央视新闻中公开了大墓的发掘成果,这刷新了人们对于西藏考古、吐蕃时代和唐蕃关系的新认知。

CCTV1对当雄墓地年度发掘的介绍。

视频来源:央视网

而今年当雄考古队的工作,主要是在5座封土大墓的北边的墓群中的40余座中小型墓葬,馨月和我负责M11、M12、M17、M18、M22与M31的发掘。6座墓葬的形制大体相同,与大型墓葬在平面形制、营建方式和葬俗方面也有较高统一性,墓上均有封土,墓外均为多层石块垒砌的梯形石护坡,护坡与墓室的填土多经过夯打,方向为北偏西,所见人骨不完整且集中于墓室一隅,推测为二次葬。

我与馨月在发掘墓葬

虽然墓葬规模和等级较于年度的发掘稍显逊色,但值得深入探究的问题却分毫未减:大型墓与中小型墓葬的关系如何?中小型墓葬布局的理念为何?墓群内的共性和差异源何?石料的选择、开采、加工、运输流程何解?墓主人们的生活居址何在?……我们与西藏所考古人员持续探讨着,并在发掘中不断发现问题、提出猜想、思考方案、寻求可能性。

考古队员们的互相交流

从高原的女子考古队到天下的女性奋斗者

去年除了当雄墓地5座大墓的发掘之外,还有一项重大考古发现,是荣获年度十大考古新发现的札达县桑达隆果墓地。年初在杭州守着网络直播的我,没想到发掘桑达隆果墓地的全是西藏文研所的年轻女性,更没想到自己有朝一日也能忝列其中。

高原女子考古队接受采访图片来源:西藏卫视

或许是西藏文研所的女生都集中在了札达,在我们来到工地之前,当雄墓地的考古队伍是清一色的男性,我们的加入为当雄墓地考古队注入了新的视角与力量。而后来,我们在高原上又遇到了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的秦岭教授和贾妮含雪博士、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的杨晓燕和高玉老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的席琳老师等许多优秀的女性考古人,仿佛路过了一簇簇盛开在高原上的铿锵玫瑰。

路过“玫瑰”的同时,我猛然发现身边原来一直以来都盛开着许多“格桑”,那正是占据了发掘工人总数“半边天”的藏族女性同胞。8月19日,恰逢庆祝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大会召开,在工地劳作的人群中,一位大姐打开手机,一边聆听着直播的内容,一边挥舞着手中的工具;还有一位暑期勤工俭学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女大学生,在休息的间隙和同学开启语音聊天热烈讨论起大会的内容来。这些令人动容的细节犹如格桑花根植高原一般镌刻在我脑海中。

藏族女性工人考古发掘掠影

正是来自祖国各地温柔而坚定的力量,才让西藏考古事业有了蓄力的过程,才让首次由西藏本地科研机构人员独立承担完成发掘的考古项目——桑达隆果墓地考古“出道即巅峰”。

而这,仅仅是祖国建设西藏、各省支援西藏几十年如一日的伟大事业的一个小小缩影。

正是每位在新时代奋进向上的劳动者,才让西藏考古事业有了飞速的发展,才让西藏考古的每一次发掘顺利而高效地推进。

而她,仅仅是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历史进程的一抹浅浅背影。

把整个夏天的援藏考古之行缩为一日的翩翩光影,把8万分钟的时光揉成4分钟的匆匆掠影,请观赏以下视频。

文字/张艺璇

摄影/李晖达、张艺璇、

扎西次仁、丁增达吉、次仁帕珠

封面手绘/张馨月

视频制作/张艺璇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fz/120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